王勃和他生命的流向

发布时间:2016-05-10 00:00

  导语:王勃,初唐著名诗人,文学成就斐然。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勃的生平。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作《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可能都会向往远方的呼唤,饱满的生命力渴望向外奔突,去寻找一条河道,明确一个流向。公元1896年,12岁的蒋梦麟在父亲的陪同下,从杭州湾畔的蒋村动身,在余姚县府衙门前的小码头下船,彼时星光还没有隐没,秋露打湿了他们的布鞋和裤管。1200多年前,同样12岁的王勃从绛州龙门出发,因年代久远,史传中也没有留下细节,我们只能玄想,他也许像李贺或者陆游那样骑着驴。当两个人在青涩年岁开始自己生命跋涉的时候,他们的耳畔会不会响起汪国真的诗:“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因为时代不同,蒋梦麟人生之河流向更远的远方,从蒋村到绍兴、到日本,再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王勃,以及那个时代所有的文人,他们心心念念的地方,就只有长安,也只能是长安。无论是李白的“长安不见使人愁”,还是韦庄的“几时携手入长安”,“长安”已不仅仅是个地理名词,更是东方文化的圣地,成了无数人在生活浪涛里漂泊的压舱石。多少异邦客,从海陆来,经风踏浪;从陆路来,翻山越岭。当长安城巍峨的建筑、雄浑的布局呈现在眼前时,他们一定激动得热泪盈眶。比起这些人,王勃从绛州到长安,实在算不上路远,五六百里地,不必星夜兼程。年轻的李唐帝国,对内确立科举,对外开疆拓土。读书人通过考试选拔进入仕途,参与和掌管各级政权,在现实秩序中,打破门阀的垄断。他们再也不必像几百年前的左思那样无奈地慨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就在王勃来长安期间,他的同乡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立下赫赫功名。

  在这个“独上高楼”却不必“望断天涯路”的时代,王勃此行有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拜名医曹元为师,钻研《黄帝素问》《周易章句》《难经》等,探求“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这些书光听听名字就知道学起来很难,15个月后,他竟然“尽得其要”。临别之际,曹元说了这样一句话:“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也。”借此提醒王勃,做人不要得意忘形,做事应当不露声色。然而遗憾的是,从其后的发展看,王勃并未领悟到老师的用心。

  这实在也怨不得王勃,他6岁就能写文章,比7 岁咏鹅的骆宾王还要早慧;9岁,在读了颜师古的《汉书注》后,自己又针对注解错误之处撰写了10卷《指瑕》。要知道颜师古可不是一般人,他被太宗皇帝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定古书的工作,每遇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并说明其本源。他所训校的《五经》,是天下学子学习儒经的依据;而《汉书注》更是他奉当时太子李承乾之命耗尽心力完成的,深为学者所重。一个9岁的小孩,敢于对这样的权威叫板,勇气之外,更能使人感受到他露才扬己的迫切。你让这样一位天才少年,在这样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时代,不随流俗,超越名缰利锁的束缚,持守一颗平常心,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低调不是王勃行事的风格。他的祖父王通是一代大儒,生逢隋末乱世,弃官返乡后,潜心研究“六经”,以恢复王道为己任,以周公、孔子的后继者自居。虽然去世时,孙儿还未出生,但作为儒学世家的子弟,王勃自幼所受庭训,断乎少不了“修齐治平”的思想。在儒学价值信条的影响下,相信他的脑海中,也一定浮现过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牧的“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这些美好的愿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生命的流向其实早就已经明确。学医,也许是因为古人曾经说过:“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讲自己“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可见,他确实是个孝顺儿子。当然,学医只是备不时之需,而博取功名才是生命的主流。

  没过多久,右相刘祥道巡视关内,14岁的王勃抓住这个机会,赶紧上书,全文2700多字,用典繁多,就算有注释,我们读起来也是满满的违和感。好在刘祥道要比我们见多识广,他没有从对方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丝一毫吹嘘请托的俗套,反而感受到一位天才少年满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于是,他在大赞“此神童也”之后,立马上表推荐。

  李贺年轻时,也曾带着自己呕心沥血写的诗歌去拜见文宗韩愈,恰好韩愈刚送走一位客人,满身疲惫,准备休息。家人把李诗呈上,韩愈边解腰带边看,一眼瞅见《雁门太守行》,等读到“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时,睡意顿消,停解腰带,命人速速将李贺迎进门。只可惜,当时韩愈只是个国子博士,官微言轻,无力举荐李贺,能迎他进门,“相与细论文”就已经很不错了。相比之下王勃自然幸运得多,遇到伯乐,写一封推荐信,就被任命为朝散郎,虽说只是个从七品的文官,但要知道他那时毕竟才14岁啊!

  这个14岁的少年,可以骄傲地唱:“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莺声初啼,便名声在外。这一下子便激发了王勃的创作热情,他趁势写了一系列歌功颂德的作品。1200多年后,生活在东德的诗人、剧作家、名导演布莱希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黑暗时代”的责任,毫无原则地为权势者大唱赞歌;而王勃的歌唱却是发自真心的。赤诚加上热情,他很快就被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召为侍读兼修撰。


相关阅读
1 王勃人生轶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 【查看全文】

2 关于王勃之死

导语: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之死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 【查看全文】

3 少年王勃简介

虽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是历史不会遗忘他,人们不会遗忘他,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唐代诗人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 【查看全文】

4 王勃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t)。雄州雾列 【查看全文】

5 王勃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呢?欢迎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勃写月亮的诗句,它们分别是《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秋江送别二首》、《重别薛华》。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查看全文】

6 王勃春日还郊原文及赏析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