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别薛华》原文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7-04-11 00:00

  《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译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赏析一】

  唐乾封元年(666),王勃17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总章二年(669),“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

  【赏析二】

  王勃(650—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六岁能文。高宗麟德三年及第,授朝散郎。咸亨中,任虢州参军,不久因事革职。上元二年(675),往交趾探视父亲(时任交趾县令),经南昌,作《滕王阁序》。次年八月,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古,创作上反对浮艳诗风,努力拓展题材领域,其风格清新流畅,有《王子安集》。

  【赏析三】

  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历代诗歌中不计其数。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诗概》)。《别薛华》则堪称是一首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的送别诗。

  首联即切题。“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颔联和颈联俱是工稳而妥贴的对子。近体诗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从此诗亦可略窥一斑。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诗中“千”字极言其长,并非实指。这二句是作者发自肺腑之语。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仕途的坎坷,对于王勃这样一个少年即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来说,其感慨之深,内心之苦,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恶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作者仍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既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份量。

  【赏析四】

  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随园诗话》)此话说得不确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就“言情难”而言,把这段话用在王勃这首诗中倒是十分妥贴的。由于此诗讲究匠心经营,反复咏叹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丝丝入扣,字字切题,又一气流转,缀成浑然一体,确是感人至深。据作者《秋夜于锦州群官席别薛昇华序》所说,作者不仅和薛是同乡、通家,也是良友;又据《重别薛华》一诗来看,两人之间确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时王勃正当落魄失意之际,不平则鸣,因此,面对挚友,他以肺腑相倾。写法上,诗不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抒发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诗中所蕴含的深邃而绵邈的情韵,堪称自出机杼。这首诗与作者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虽题材同为送别,而风格情调迥异,前后判若两人。这是由于作者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未能摆脱个人的哀伤情绪所致。


相关阅读
1 王勃我想对你说作文

篇一: 谁没有与朋友分别过,谁没有属于你称心的知已,只是你懂不懂友情珍贵而已。 题记 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一句妙诗!不仅深深地流露出王勃你与朋友间深厚友谊而依 【查看全文】

2 关于王勃的作文1000字

关于王勃的作文如何书写呢?关于王勃的作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 初唐时期,涌现出许多知名的文人,其中,当属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最为有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描写王勃的作文,欢 【查看全文】

3 王勃《咏风》阅读答案

王勃所写的古诗《咏风》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了,非常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 【查看全文】

4 《滕王阁序》的情感变化之由

导语:初唐诗人王勃大笔一挥就创作了一篇流芳百世的散文名作《滕王阁序》,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让本来怒气冲天的洪州都督阎伯屿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正如他所言, 【查看全文】

5 《少年王勃》背景资料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 【查看全文】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注音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snɡ d sho fǔ zhī rn shǔ zhōu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chnɡ qu fǔ sān qn , fēnɡ yān wnɡ wǔ jīn 。 城 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