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其一

发布时间:2016-08-30 00:00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全诗如下;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赏析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查看全文】

2 送魏二赏析 王昌龄

这首诗妙在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且在艺术构思上也颇有特色。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送魏二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 诗格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全诗如下: 【作品原文】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的“三境说”

王昌龄的三境说,它从主客观关系方面阐述了意境学说中应当存在着的不同层次。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先秦至六 【查看全文】

6 分析王昌龄之边塞诗

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下,诗人由之前的满腔热忱变为冷静理性,于是一首首真实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诞生了。 一、理想热血报国、建立功勋 王昌龄(约公元 690-756 年),字少伯,京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