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秋词五首》是诗人王昌龄被贬后所作,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宫廷妇女的苦闷生活和幽怨心情,是唐人宫词中的上乘之作。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译文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秋天高殿内捣衣声响彻夜阑,夜里霜重还记起君王御衣寒。
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
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果真成为薄命人长久陷入沉思,梦中又见到君王醒后心里生疑。
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长信宫中惟有秋月尚明,昭阳殿下响起捣衣声声。
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创作背景
由于王昌龄的籍贯、生卒年及其他重要的生平事迹记载不一,他的作品大都无法编年,因而,这《长信秋词五首》写于何时亦难以确知。根据新旧唐书本传及有关论著的推考,大致可知他的生年在公元六九〇至六九八年之间,卒年在七五七年前后,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三十多岁始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汜水县尉。曾两次被贬,这组诗五首当写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第二次被贬之前。
相关阅读
1 长信怨翻译 王昌龄
王昌龄的作品《长信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 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 【查看全文】
2 长信秋词五首原文翻译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是王昌龄的代表作,其中,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是家喻户晓的诗句,而《长信秋词五首》是怎样诗篇呢?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 【查看全文】
3 闻王昌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通过读王昌龄的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的感想呢?我们是不是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全 【查看全文】
5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写了什么呢?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原 【查看全文】
6 从军行王昌龄其五朗读从军行王昌龄其五写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注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