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16-09-27 00:00

  王昌龄《出塞》描绘了边疆的情况,也反映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词语:但使:

  (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只要

  (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二)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1.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4分)

  2.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4分)

  参考答案

  1.(1)“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战情之酣,酣到“忘我”的境界。(2分)

  (2)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翻译

  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 出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出塞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查看全文】

2 出赛诗王昌龄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出塞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下面是王昌龄的《出塞二首》诗歌,欢迎阅读。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 【查看全文】

4 《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

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出塞朗诵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全诗如下: 出塞二首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鉴赏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