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

发布时间:2016-10-13 00:00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是为了好友柴侍御所作,诗作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
1 分析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与微电影创作

根据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歌的内容,来拓宽微电影的选创素材。 一、诗词改编微电影的创作空间 中国现代影视作品,往往是由小说、剧本文学、报告文学乃至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如《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发出了

诗人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而两人有着怎样的交集呢?王昌龄与李白的送别诗作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以及送别诗,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与王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 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是对战争生活的艺术概括。此诗把写景与诗情紧密的结合了,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吧! 出塞 【查看全文】

5 王昌龄是哪里人 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是哪里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大家是否清楚呢?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汉族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关于他的籍贯,有很多种说法,有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湖画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