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九日登高》向我们展现了一副优美的民俗风景画,在《九日登高》诗歌中,抒发了王昌龄对于菊花的喜爱,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九日登高赏析,欢迎阅读!
九日登高(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登高》赏析
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这首写景记民俗的诗在他的诗集里很少看到,而成珍稀。
诗人在这篇诗里记述了重阳时节依俗登高,爬上北楼鸟瞰远眺的情景。“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深秋景色清晰明朗,由近及远的青山、京城万象尽收眼底。“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接下来看到的是眼下平野里得到雨水滋润后的菊花妍若仙姿,美仑美涣。在皇城梨熟的霜降时节,百芳藏迹,唯菊花傲然凌霜盛开,这正是菊花之可贵,被人们誉为长寿花。“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老人们插着茱萸祝愿与长寿花一样,高兴地欢歌起舞。妙趣横生的舞姿象睡妇刚醒一样憨态可掬。茱萸菊花相映成趣,就象美女头上随意散乱的首饰彩显,赏心悦目。“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怪不得陶潜醉心于菊,人生能有几次欣赏到这时的美艳和欢乐呢?
这首诗象一副优美的民俗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登高时见到的远山近城、雨后菊姿和欢度重阳佳节而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民俗。诗人叙事真实浪漫,比喻贴切形象,感慨乐观向上。结句自然而然引起了读者共鸣。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王昌龄闺怨诗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书写那些久闭深宫的妃殡宫人的悲情哀怨,以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们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这种思想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调,洗尽六朝宫廷诗浮艳色情之污秽,有力地扭转了齐梁歌咏的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就艺术表现而言,王昌龄又发扬了六朝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出塞的意境
诗人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胜利情景,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的出塞! 出 【查看全文】
2 谈王昌龄的《闺怨》闺怨是中国爱情诗歌中较古老主题,也是常见的题材。王昌龄的《闺怨》主要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 【查看全文】
3 出塞王昌龄配乐此诗表达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 zuzhě:wnɡchānɡlnɡ 作者:王昌龄 qnshmnɡyuhnshɡuān,wnlǐchnɡzhēnɡrnwihi。 秦时明月汉 【查看全文】
4 王昌龄《春怨》赏析王昌龄《春怨》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大家喜欢这首诗吗?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春怨 王昌龄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 【查看全文】
5 诗词《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全诗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塞下曲四首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查看全文】
6 采莲曲古诗 王昌龄采莲曲这首诗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