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故事汇

发布时间:2016-12-15 00:00

  在唐代诗歌繁荣的年代,王昌龄是非常有名的诗人,他的文采俱佳,创作了不少的不朽的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故事汇集,欢迎阅读!

  王昌龄的故事:一顿猛酒,喝死了孟浩然

  当初一起喝酒的三个人,只有高适后来时来运转,剩下两个都一路没落。王昌龄混了30多 年政界,不单职位闹不上去,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落魄。最远的时候,王昌龄因为惹是生非被赶到过广东,好在一年后就被招了回来。回京城的路上,王昌龄拐 到了孟浩然那里逛两天。孟浩然背上发疮刚刚好,看见王昌龄来了一精神,就把生病的禁忌忘了个干净,喝酒生鲜全套都上地闹了几天。不料孟浩然这病怕的就是这 些东西,引动得病再次发作,无药可救,孟浩然就此谢世。孟浩然是豁出去地舍命陪君子,王昌龄和他物以类聚,也是不拘小节的脾性,他两次被贬都是因为太不把 事当回事了,但让王昌龄为这个做派唯一懊悔的可能就是这一次。朝廷好像把王昌龄给忘了,让他在南京干个不痛不痒的差使,一待就是八年。王昌龄下班之后百无 聊赖,业余开了一个诗歌补习班,就像如今铺天盖地的考研班、英语班、电脑班等等,都是兼职培训捞外快。这是全球教育史上第一个业余培训班,王昌龄是开世界 先河第一人。

  王昌龄对自己在诗歌补习班的教材加以整理,写成了诗歌理论著作《诗格》。现在名人走红,哪怕还是20出头的小青年,也赶忙写回忆录出自传,抓紧时间把能圈的钱都捞到手。跟今天不一样,古人是没啥搞头才写书,曹雪芹、吴敬梓这些人,没一个不是一辈子哭穷的。

  盛唐时期,所有诗人都满怀创业豪情,积极奔走事业,没有一个写书。盛唐唯一写诗歌理论著作的就是王昌龄,这也就能知道,他在南京多半是很受伤。据说因为干过这一段兼职教师,王昌龄“诗家夫子”的外号就这么叫了起来。

  在 南京王昌龄已经够糟心了,朝廷给他又来一雪上加霜,再次把他贬谪到湖南偏远地区。王昌龄在湖南日子清贫,进出都是自己背着书和琴,让跟随的老仆人沿路捡拾 落叶枯枝回去当做饭的柴烧。虽然自己不走运,但王昌龄办公事还是很到位,在湖南的政声不错,加上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上跪着向他求诗。湖南至今还有一 座芙蓉楼,是当地对王昌龄的纪念。不过王昌龄的千古绝唱《芙蓉楼送辛渐》提到的芙蓉楼是在江苏,当时正是他在南京消磨雄心壮志的时候。饶是这样,这哥们儿 还是叫嚷着“一片冰心在玉壶”,爷们儿气一点没减。

  王昌龄的故事:诗酒风流,号称七绝之王

  王昌龄生逢盛世,可混得一直不怎么样。高适、王之涣当时也正不得志,三个人没事就在一起厮混。开元年间,某日赶上下雪,这三位穷极无聊,跑到一家酒楼打发时间。

  他们旁边有十来个交响乐团的演员开派对,一会儿又来了四名曼妙歌伎。三个人冷眼旁观,互相嘀咕:我们三人江湖上成名已久,还不知道彼此排名先后,今天就看看她们唱的曲子中用我们谁的诗最多,那谁就算最牛。

  过了一阵,一个歌伎唱了“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在墙上划了一道:我一首。接着一个唱了“开奁泪沾臆”,高适在墙上一划:我一首。下一首又是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一看就扯了个淡:这些歌伎都粗鄙潦倒,唱的全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一指其中的一个气质美女:等会儿她唱的要是不是我的诗,我终生不敢和你们过招了;要是我的诗,你们就在这里对我磕头拜师。

  三个人嬉皮笑脸地等了没多久,气质美女开始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问其余两个:土老帽,我没瞎说吧?三个人忍不住大笑。

  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旗亭画壁”事迹,歌伎们所唱的王昌龄和王之涣的诗都是七绝,而王昌龄有一个绰号就是“七绝圣手”。后人有好事者对唐人七绝排出了七首极品,王昌龄就占了两首。其中《出塞》被明人王世贞推崇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清代学者王夫之更鼓吹王昌龄为唐人七绝第一。

  文 字这东西不比百米赛跑,可以掐着秒表排出先后,因此这种排名更多是自娱自乐的穷开心。前几年有出版社排了一个近代文学大家排行榜,第一名定为鲁迅,第二名 是沈从文,这个且不说,第三位就是金庸大侠,当下招来的口水跟下雨一样。而在所谓唐人七绝的七首极品中,七绝同样是拿手戏的李白居然一首也没有,所以王昌 龄的七绝牛归牛,这个单项总冠军也只是一家之言。

  王昌龄的故事:被人谋杀,原因至今未明

  眼 看着王昌龄在湖南待的工夫直追在南京的纪录,安史之乱爆发了,杨贵妃一抹香魂充当了替死鬼,唐肃宗自己宣布即位顶掉了他老子,天下一片大乱。王昌龄此时离 开湖南,望东北方向走,后人没弄明白他准备去哪里,但从结局看,他走向了自己的归宿。在安徽境内,刺史闾丘晓杀害了王昌龄,这一年他不到60岁。同样没人知道闾丘晓为什么要杀这位“诗家夫子”,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用官话说,这个闾丘晓人格可能有点扭曲,通俗一点说,就是变态。

  对 于王昌龄,或许由于人们不了解的地方太多,后人把他意会成了神话。传说王昌龄乘船路过马当山,船夫说到了这里都要祭神。王昌龄让仆从拿了祭品上岸拜神,还 把一双草鞋奉献给神灵的夫人,并且题诗一首以示敬意。船开了一段后才发现,放在草鞋里的一把刚买的小刀忘了拿出来。不久一条3尺长的红鲤鱼跳上了船,打开鱼肚子,那把刀赫然就在里面。大概神灵只还回了王昌龄的刀,但没有保佑他的命运,他一生胸怀远大,却一直只是一名被支来支去的小官吏。他诗情逸飞、百代景仰,而后人连他的确切年龄和出生地都不知道。

  王 昌龄死后不久,宰相张镐兼任河南军区司令和叛军开战。当时宋州被叛军围攻,情况危急,守将向张镐告急。张镐星夜兼程杀奔宋州,同时让距离更近的闾丘晓火速 出兵救援。谁都知道所谓军令如山,搞不好就要掉脑袋的,可闾丘晓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头,跟没看见张镐的军令一样就是不动。等张镐赶到,宋州已经失陷。张镐 马上就要杀闾丘晓,闾丘晓还知道要求饶,说家里有父母要照顾,请求饶命。张镐一句话把他噎了回去:那王昌龄的双亲由谁来养老?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沉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相关阅读
1 王昌龄的诗歌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 【查看全文】

2 王昌龄诗词全集

诗人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但是他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大诗人。 秋兴唐 王昌龄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间余所 【查看全文】

3 王昌龄从军行 其二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从军行七首⑴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 【查看全文】

4 从军行七首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七首古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查看全文】

5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学习王昌龄的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故诗的 【查看全文】

6 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简介

中国从古至今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诗人,就比如王昌龄的诗读起来也是很有启示,这些人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王昌龄的诗 1、王昌龄与他的诗 在中国文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