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作为中国南宗画派之祖,不仅对客观景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到的审美感受,而且善于将绘画技法用到诗歌创作上,形成诗中有画的构图艺术特色。下面就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看看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构图美。全诗如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构图美首先表现在合理的意象安排上,使之形成不同的层次感,最后表现出“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色。所谓合理安排意象,就是说在诗歌结构方面,根据诗人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分散状态的自然物象(进入诗歌中,就是审美意象)和谐有序地组合成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形成诗歌的审美境界。就在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总写“山居秋暝”。上句写“山居”,是空间描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山”这一意象是表现自己身心的家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句写“秋瞑”,是时间描写。这里的一个“秋”字,突出了雨后夜晚(“暝”)的“寒意”,从而暗示了诗人的心境。然而,这两句却受“空”领属。我们要知道,在王维的诗歌中,“空”往往表现出的是“无人之意,并非空无一物”。这样,更易于表现宁静幽深的自然环境。接着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天空,是从视角来写;下句写地上,是从听觉来写。整个方位由上而下,而其中“明月”与“松”,“清泉”与“石”,这四个意象用“照”和“流”联系,层次分明,并形成一个空间。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岸上,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由“喧”而联想到“浣女”,似有只听声音不见其人的审美感受;下句写水中,是从视觉来写的,又“莲动”而想到“渔舟”,同上句一样,渗透联想。就整个诗歌的构图美来说,重点也就落在这两联上。也就是说,这两联中选择了“明月”、“松树”、“清泉”、“石上”、“竹林”、“浣女”、“莲花”、“渔舟”几个意象,用“照”、“流”、“归”、“下”几个动词联系而构成意象群,这样,诗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虚与实结合,不但形成“诗中有画”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空旷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空寂而不死寂,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所以,诗人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诗人的精心构图,描绘出的是优美的自然,让人心动的淳朴的风俗,这为“王孙自可留”的思想奠定基础。可见,诗人描绘自然之美,目的就是借此暗示了自己远离官场、洁身自好而归隐的决心。
总之,我记得唐志契在《给事微言•品质》中说过:“写画须要自己高旷。”也就是说,要真正表现出境界高远的诗歌,自然须要诗人具备超越的见识和至极的胸襟。王维在《山居秋暝》中,通过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高远的佛学思想及其精通的诗歌创作手法,全方位精心“构图”,并融入了自己的志趣和恬淡的情怀,从而表现出构图美。所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相关阅读
1 王维《寒食汜上作》全诗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查看全文】
2 科举趣事:白居易王维也曾是"高考移民"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 【查看全文】
3 王维送别的诗句有王维的送别诗非常有名,关于王维送别的诗句大家知道吗? 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 2、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查看全文】
4 王维诗中的“空山”境界诗人王维在他的诗中特别喜用空山二字,但在不同的诗中,其所表现的意境是有所区别的。总体而言,空山是作者心境的客观映射,是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它也构 【查看全文】
5 王维《老将行》赏析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鬚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 【查看全文】
6 王维诗词《鸟鸣涧》的诗意赏析《鸟鸣涧》 【年代】:唐 【作者】:王维 【内容】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