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全诗注释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09 00:00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释:

  1、司直 :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 )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

  2、安西 :指安西都护府

  3、绝域:指极远的地域

  4: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5:天马:骏马名,《史记·大宛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 ,更名乌孙马曰西极 ,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6: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

  原诗是一首五律。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这两句是说,边地阳春三月仍可看到大雁飞翔,哀鸣旷野,气象荒寒;行万里路,也很少见到行人。短短十字即将边地荒凉景象概括无余,但全诗主旨是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守边御敌的精神的,所以尾联说:“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赏析: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 。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极远的地域;“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天马”,骏马名,《史记·大宛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 ,更名乌孙马曰西极 ,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蒲桃 ”,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 。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 ,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 。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沈德潜赞誉此诗“一气浑沦,神勇之技”(《唐诗别裁》),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其情之深。


相关阅读
1 王维画原文及赏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出自王维的《画》,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 【查看全文】

2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原文鉴赏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唐代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 【查看全文】

3 赏析王维《鹿柴》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 【查看全文】

4 《送别》王维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唐诗赏析: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 【查看全文】

5 王维 竹里馆

《竹里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唐诗赏析: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 【查看全文】

6 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