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赏析】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翻译】
一个秋天雨夜,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陷于人生的悲哀。
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诗人觉悟到万物有生必有灭 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他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只有信奉佛教,清除七情六欲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
相关阅读
1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 【查看全文】
2 王维《相思》诗歌鉴赏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 【查看全文】
3 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原以后,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佛教禅定思想的影响下,将诗作写到了极其精细的程度,在自然适意中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的 【查看全文】
4 王维《竹里馆》诗歌鉴赏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查看全文】
5 王维鹿柴原文及翻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王维的《鹿柴》。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鹿柴(zhai四声)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查看全文】
6 描写王维月亮的诗句王维,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王维的描写月亮的古诗,请看: 描写王维月亮的诗句【1】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