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王维官运亨通,直作到尚书右丞,相当于副部长,而孟浩然却终生仕途不通,被称为“布衣诗人”。造成孟浩然官运不通的重要原因,乃是王维嫉才妒能,抑制了他的仕进之路。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青年时讲节义,隐居在鹿门山,一心作诗,当他 40 岁出山时,已是名满天下,开始游历京师,希望在仕途上谋得发展。当时,王维的诗名也很响,又作着尚书右丞的高官,孟浩然便去拜访他,希望得到他的引荐。但是,他却找错了对象,王维嫉妒他的才能,生怕皇帝一见孟浩然会疏远自己,因此,虽表面上大捧孟浩然,实际上都抑制他的仕进之路。
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道,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于是令孟躲在床底下。当时唐玄宗尚未为杨贵妃所迷,正励精图治,与王维谈了一些政治事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赦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这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据说,王维听到这话后,并不替孟浩然辩解,更谈不上替孟引见了。在床底下躲着的孟浩然,此时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如果王维在这个时候利用机会替他的朋友吹嘘一下,孟浩然平步青云的可能性相当大,然而王维却不肯为,于是,孟浩然自知找错了人,自己与仕途无缘了。 孟浩然在长安住了一阵,发觉仕途无望,加上自己的倔强个性不愿再屈身求人,于是毅然返回襄阳去了。临走之时,他给王维留了一首诗,诗中写
道:
寂寂竟何时,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的口气,对王维有极明显的谴责,“当路谁相假”是说王维不肯引荐,“知音世所稀”自然说得更明白了。可见王维抑制孟浩然,给孟造成的伤害之深。
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在贫困中死去,这时的王维忽然内疚起来,替孟营造坟墓,建孟亭、画遗像,好象是一位最知己的朋友似的。孟浩然九泉之下,定会感到可笑。
不过,王维的人品的确不佳,他对孟浩然的态度说明他不够朋友。在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曾投降,等到平定安史之乱,他又以金赎罪,说明他对国家与朝廷也是不忠诚,是没骨气的。后来,王维自知没趣,才归隐田园,建别墅于辋川,常与裴迪等诗人同游其中,赋诗为乐,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余生。
相关阅读
1 王维《鹿柴》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王维诗鉴赏: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 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i寨),是辋川的地名。 【查看全文】
2 王维诗歌的特点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 【查看全文】
3 《书事》王维唐诗鉴赏《书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4首诗。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书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书事1 【查看全文】
4 王维《山中送别》诗词赏析《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 【查看全文】
5 青溪 王维《青溪》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 【查看全文】
6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评析王维诗文诗(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鉴赏、比较王孟诗歌的特点。 【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