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送别》诗就是这样。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相关阅读
1 王维诗《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 【查看全文】
2 王维悲剧之路小时了了终不了 不少文人都是从神童开始人生,他也不例外。 六岁已会写诗作文,文思流畅、毫无滞碍、颇有气势;九岁时就读颜师古作注的《汉书》,写了指出书中错误的《指瑕》。 【查看全文】
3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王维诗鉴赏: 王维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查看全文】
4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诗歌鉴赏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 【查看全文】
5 唐朝诗人王维之父是谁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诗人王维之父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诗人王维之父是谁? 王维的父亲名叫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 【查看全文】
6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唐诗鉴赏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到凤池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