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的两首经典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原文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出塞
作者:王之涣
【原文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
“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相关阅读
1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赏析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 凉州词二首⑴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注释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人王之涣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作虽然非常的少,但是诗作非常的有特色,值得我们赏析一番。那么,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王之涣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写登鹳雀楼背景王之涣写登鹳雀楼背景是什么呢?在诗人王之涣35岁的时候写下了家喻户晓的诗句《登鹳雀楼》,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王之涣博大的胸襟。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之涣写登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的诗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是著名的诗人王之涣所写,那么,除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外,王之涣的诗词还有哪些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之涣的诗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登鹳 【查看全文】
5 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导语: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创造美的艺术,除了语言转换外,更注重传递原诗的意境和韵味。 一、 译事难,译诗更难。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 【查看全文】
6 王之涣 登鹳雀楼赏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 登鹳雀楼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