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起于战国,至唐代正式定为传统节日。重阳节,亲朋好友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酒,祈福避灾。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赏析
在唐代,重阳节赋诗,抒发怀乡思远的诗歌不胜枚举。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第二句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高度概括并准确表达了古往今来游子思亲的共同心理,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除此之外,王之涣的这首《九日送别》也写得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的韵味。
从题目来看,就是写重阳佳节送别友人的诗歌。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因此,在中国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九日”。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这两句的意思是:时值重阳节,蓟北地区秋风萧瑟,相熟的人没有几个,哪里可以找一登高远望之处送别归去的友人呢。
“蓟庭”,就是蓟州,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唐朝政府在蓟北置州,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作于王之涣游历蓟州所作,时间大致在730年之后。历史记载王之涣晚年曾做过文安县尉,文安县与蓟州相隔不远,都属于燕赵之地。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王之涣为蓟门(今河北蓟县)人,可能即源于此吧。
“萧瑟”,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人稀”,是说他乡本来就没有什么熟人,如今又要与一位朋友离别,那以后岂不是更加孤单。“何处登高”,登高本来是亲朋好友一起登高远望、愉悦身心,健身祛病,可是如今自己客居他乡,哪里有登高的心情呢,登高只能引起对家人的思念,增加内心的孤苦之感。“且送归”,并且送友人归家的意思,本来他乡古人就很少,九日本来应该是团聚之日,如今却还要送别友人,这就更加深了内心的孤苦之感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这两句的意思是:既然明日就要分别,今天我们暂且一起同饮一杯芬芳的菊花酒,也许明天就要成为断根的飘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三、四两句,用今日之行为与明朝之遭遇对举,给人一种孤独飘零之苦。重阳节,亲朋好友齐聚一堂,饮菊花酒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暂同”二字,就表明同饮菊花酒是一种安慰之事。既然注定明朝就要分别,那暂时忘记离别之愁,一起来饮菊花酒吧。“断蓬”,就是飞蓬,时值深秋,蓬草枯黄断根,遇风飞旋。后来比喻行踪飘泊不定。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这两句,从今日的安慰之语,到明朝的飘零之语,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时的相遇十分的珍惜,对即将的离别万分的悲伤。
这首写于重阳佳节之时的送别诗歌,乃是特定情境中的送别之语,倍添一份离别的悲伤,更加深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
相关阅读
1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拼音版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凉州词》,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的轶事典故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轶事典故, 【查看全文】
3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00字《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800字一 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是哪朝人 诗歌《宴词》赏析导语:王之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很高,那么,他的是哪个朝代的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解答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人以及诗歌《宴词》赏析,欢迎阅读! 王之涣 【查看全文】
5 诗人王之涣的诗一首《登鹳鹊楼》奠定王之涣文学史地位,是篇家喻户晓的诗篇。那么,除了这首诗歌外,王之涣还创作哪些诗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之涣写的诗,欢迎阅读! 1、《登鹳雀楼》 白 【查看全文】
6 凉州词 王之涣教案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