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688-742)所作的五言绝句,是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该诗可谓妇孺皆知。如今, 很多学者也将其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An Ascent to Stork Hall
The setting sun behi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muddy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If more distant views are what you desire,
You simply climb up a storey higher. (徐忠杰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 许渊冲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
Going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
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 (吴钧陶译)
Upward
Westwardthesun,endingthe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显良译)
一、专有名词的处理
全诗涉及到的专有名词有两处,一是鹳雀楼,一是黄河。四个译本中,三位译者徐忠杰、许渊冲、吴钧陶采用的都是直译+意译的方法,将鹳雀楼译为stork+hall或者stork+tower, 翁显良则另辟蹊径,未正面翻译名称,而将题目内容整体处理,取其意项,译为Upward!
对于第二个专有名词黄河的处理,四位译者意见基本统一,三位直接采用标准译法the Yellow River,只有徐译在标准译法前又加入了解释性形容词muddy,进一步说明黄河之名的实质,不过徐采用此译主要意图可能并非认为确有解释的必要,而是出于格式上同其第一句setting sun 对仗的考虑。
二、词性、时态、语态的处理
原诗标题《登鹳雀楼》体现了一个登楼观景的动态过程,四个译文当中,徐译An Ascent to Stork Hall当中注意到了这个差别,使用了动词性的ascent, 许译和吴译都使用了介词on引导的短语,意思基本一致,但更强调一种状态,未体现出“登”的含义;翁译使用了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upward,一语双关,一则体现攀登的含义,二则暗合全诗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主旨,很有创见,只是如同上节所述,作为题目未出现登临之地――鹳雀楼,正文当中也未能提及,似有欠缺。
四个译本正文部分词语词性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阅读全诗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后两句写意,由景生情, 意韵悠长,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以汉语断句来翻译,英译也可以是四小句。四位译者基本采用了此思路,这样英译中谓语动词使用4个应该已经足够。观察表二注意到许译最为标准,是4个动词;徐译增加了1个系动词;后两位实义动词使用较多,分别为6个和7个,吴译当中还另有系动词2个。
结合表二各译者特色词汇,将全诗前两句译文进行比较。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四位译者词汇使用差别不大,只是动词上分别使用了 “glows, glows, is eating away, ending”, 原诗此处表达了太阳徐徐落下到夜幕缓缓降临的情景,从时态方面来看,吴译“is eating away”和翁译的“ending” 都很好的表现出太阳逐渐被吞噬的情景, 很符合原文。徐译和许译都使用了glow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尽管许译当中又借the setting sun强调景物渐变的过程,但传递的含意还是没有后两位细致。同样在第二句“黄河入海流”中,徐、许仍继续简约路线,用seawards配合flow完成,而吴译用go与seawards 配合并附加了介词短语on the run,翁译采用了更多的特色词汇,继续第一句进行时态的使用,来凸显黄河奔腾气势,且对黄河流向通过 eastwards 一词进行了补充。就意思完整性讲,翁译无疑是涵盖最全的,只是句式也最为复杂。
表三对各译者译作正文部分用词总数和使用词汇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三) 各译文字数情况
不难看出,许译是四个译本中,用词最少的一位,只有23词,徐在前两句的翻译中同许基本一致,只是在“sun, Yellow River”两个名词前增加了 “setting, muddy” 这样体现状态的两个形容词,仔细揣摩,这种增词并不冗余,可更好的将隐含意义传递给读者。吴译在第一句的处理中,同其他人略有不同,原诗当中动作的主语是 “白日”,其他三位都以白日为主写景,而吴译是以“mountain”为主体,尽管白日与山峰的相对关系未发生改变,但这样描写出的景物似乎同诗人当时欣赏到的景色略有差别;而翁译此处过于注重了意思的完整表达,加入了如“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into the sea”等解释信息,简练程度远远不够。
在后两句的翻译当中,许译尽管字数最少,但达意是最清楚的。尤其是“欲穷千里目”一句,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元代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可见此句的重要性。许译直接采用人称代词 “you” 引导简单句,体现了登楼者登高望远的心情;徐、吴两人选择了条件句,句式自然略为复杂;翁译未提及人称,而使用了两个介词短语,效果也不错。该句另一难点就在于如何翻译“千里目”这是一个虚词,许译采用了“a grander sight”而徐、吴翁分别采用了“more distant,good and boundless,the farthest horizon”的表述,“千里”一词尽管在汉语当中是强调距离,但联系全诗,不难发现,此时诗人正在登楼远眺,他看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很远的地方,更应该是广阔而一望无际的大好山水,这样使用more distant,farthest似乎片面强调“千里”的字面意思,不如“grander”展示的画面那样开阔、壮观。翁译的“good and boundless”已经尝试表达其中无限和壮美的意思,不过整体感觉还是表意全面但简洁不足,与汉语绝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理念相悖。
相关阅读
1 王之涣凉州词的读音
王之涣凉州词的读音是怎样的呢?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诗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王之涣凉州词更是家喻户晓。全诗如下: 凉州词 hung h yuǎn shng bi y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凉州词》读后感读后感一 唐诗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达到了中国诗歌水平的顶峰,尤其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使我深受启发。 《凉州词》可谓家喻户晓,被人们广为传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的凉州词古诗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王之涣的凉州词古诗,欢迎参考借鉴。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查看全文】
4 古诗王之涣 登黄鹤楼一首登高诗篇《登黄鹤楼》成为人们争相传阅的佳作,作者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鹤楼》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 【查看全文】
5 王之涣宴词原文及赏析《宴词》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 【查看全文】
6 《登鹳雀楼》王之涣鉴赏导语:《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