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写作手法

发布时间:2016-05-12 00:00

  导语: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相关阅读
1 唐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

导语: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唐王之涣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的诗 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 凉州词二首⑴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 【查看全文】

3 登鹳雀楼的幼儿教案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 【查看全文】

4 凉州词王之涣练习题

王之涣《凉州词》写出汹涌澎湃的黄河,写出了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练习题, 【查看全文】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图片

《登鹳雀楼 》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为诗人王之涣创作,也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 【查看全文】

6 出塞王之涣赏析

导语:《出塞》主要描写的是边疆的军旅生活,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赏析,欢迎阅读! 《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