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唐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希望大家喜欢!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相关阅读
1 登黄雀楼 王之涣
导语:《登鹳雀楼》描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表现诗人王之涣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唐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登黄雀楼,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 朝代:唐 【查看全文】
2 登黄鹤楼王之涣翻译《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 登鹤雀楼 bi r yī shān jn 白 日 依 山 尽 , hung h r hǎi li 黄 河 入 海 流 。 y qing qiān lǐ m 欲 穷 千 里 【查看全文】
3 名人故事:王之涣的故事名人故事:王之涣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 【查看全文】
4 王之涣送别写作背景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 【查看全文】
5 诗人王之涣的诗一首《登鹳鹊楼》奠定王之涣文学史地位,是篇家喻户晓的诗篇。那么,除了这首诗歌外,王之涣还创作哪些诗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王之涣写的诗,欢迎阅读! 1、《登鹳雀楼》 白 【查看全文】
6 凉州词王之涣写的古诗《凉州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