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作者 王之涣

发布时间:2016-12-02 00:00

  王之涣的一首《出塞》诗篇,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出塞》是非常经典的边塞诗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知识扩展:改写《出塞》

  我坐在窗前,边关那里还在打仗,主帅一声令下,一帮士兵呼啸着一拥而上,与敌人抗死拼搏。在战争中,场面火光冲天,人们赴汤蹈火,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很多人壮烈牺牲了,让人悲愤欲绝。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打仗的样子。

  那时,那明月还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依然那么亮,那么美。那边关,还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过的边关,一点也没有改变。

  自从这秦朝、汉朝以来,总是战争不断,打仗打个不停,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至今还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唉……我在想,如果现在还有像汉朝时的李广一样的飞将军在这儿戍守边关,守得严严实实的,我想,如果真的还有的话,就可以抵挡住那些胡人的骑兵,不会再让他们越过阴山南下了入侵。

  望着苍茫的天空,夜色已深……为什么!为什么要发生战争呢?人, 只能活一次,而却去因为自己的野心,轻易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难道,让老百姓连一点儿平平淡淡的生活都不能过上吗?我又情不自禁的写了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并给这首诗命名为《出塞》。


相关阅读
1 王之涣宴词原文及赏析

《宴词》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内容请 【查看全文】

2 出塞 教案

王之涣的出塞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赏析

导语: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赏析,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 唐 【查看全文】

4 古诗中班登鹳雀楼教案

幼儿学习王之涣的古诗登鹳雀楼,要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查看全文】

5 宴词王之涣赏析

王之涣的诗作《宴词》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为何诗作中给人一种离愁情感。全诗如下: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译文 长堤下,春 【查看全文】

6 《登鹤雀楼》习题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