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王之涣的古诗登鹳雀楼,要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相关阅读
1 登鹳雀楼原文鉴赏
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原文鉴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描绘了祖国美好的大好山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查看全文】
2 王之涣是怎么死的 王之涣简介王之涣和高适、岑参、王昌龄合称边塞四诗人,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诗名的人。王之涣和他们不同的是他没有做过大官,人生中也没有参加过科举,那么王之涣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王之涣 【查看全文】
3 王之涣的《送别》翻译王之涣的《送别》翻译是怎样的呢?王之涣的《送别》翻译是学习王之涣的《送别》古诗的重要前提,是体会诗作中情感的基础。 送别 作者: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 【查看全文】
4 古诗登鹳雀楼识字教案古诗登鹳雀楼识字教案要如何写呢?有什么好的范文可以借鉴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 【查看全文】
5 王之涣凉州词的读音王之涣凉州词的读音是怎样的呢?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诗句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王之涣凉州词更是家喻户晓。全诗如下: 凉州词 hung h yuǎn shng bi y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查看全文】
6 登鹳雀楼讲解 王之涣王之涣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诗人,他创作的《登鹳雀楼》成为流芳千古的名篇,而诗作中寓寄哲理非常的深沉。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