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遣悲怀相信大都很熟悉,下面是元稹遣悲怀(三首),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遣悲怀(三首)
唐 元稹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注解】
①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②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③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④泥:软缠,央求。
⑤藿huò:豆叶。
⑥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⑦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⑧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窅yǎo冥:幽暗貌。
【赏析】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 ,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这三首《遣悲怀》。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清人蘅塘退士评论《遣悲怀》三首时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这样的赞誉,元稹这三首诗当之无愧。
【讲解】
学习唐诗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的真实含义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下一些功夫的。学习唐代诗词,应该做到下面四点:一是了解写诗的时代背景,二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三是了解诗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四是了解诗人的创作流派和艺术风格。深入了解这四个方面,是学习和欣赏唐诗的关键,它能使我们更了解诗人写作意图和理解原诗的含义。如何学习唐诗是个很大的课题,并涉及的理论颇深,非我这个门外汉所能企及的。因此,仅以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为例,略作说明,以便能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是为悼念他早逝的妻子而作的“悼亡”诗,在这一点上各家的看法是相同的。但对这首诗的写作日期,说法是不一,有的说,是写在他的妻子逝世一年之后的元和五年(810年),有的说是写于他进入内阁、并出任同州刺使兼御史大夫的长庆4年(825年),对诗内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有两个派别,一是对元稹颇有研究并撰写《元氏詩集、元白詩箋證稿》的国学大师陈寅洛,二是编了一本《元稹年谱》的文学教授卞孝萱。此外,元稹又是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今人对他的人和诗品评差别很大。为了能准确理解这三首诗,按我说的学诗要了解的四个方面,分别叙述如下:
(一)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
元稹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唐代。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历时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朝廷上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相继贬逐出京;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称王称霸,愈来愈嚣张。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朝廷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暴敛。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益深刻、尖锐。在元稹生活年代,发生的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由时任翰林学士(皇帝机要秘书)的王叔文领导的史称 “二王八司马”事件(大约发生在805年至806年之间),这个事件后来又被称为“永贞革新”。元稹对这“永贞革新”持反对态度,当时的许多有名的诗人如刘禹锡、柳宗元等均是“永贞革新”的积极支持或参加者。
(二) 作者元稹的人生经历
元稹,字微之,生于公元779年(唐宪宗大历13年),卒于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4年), 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河南河内人,其祖曾入住唐代都城长安,不久随唐迁都返回东都洛阳,家庭世代读书为官。8岁丧父,随母迁居陕西凤翔,母郑氏贤淑而有文才,亲自教儿子读书。元稹贞元九年(793年)以明两经及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初仕于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到元和元年(806年),“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任命为左拾遗。元和(809年)四年七月,妻韦氏病故,元稹在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裴垍举荐下,出任监察御史。后因弹劾守旧官僚,被贬江陵士曹参军,不久又调任通州司马。裴垍去世后,元稹投靠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被任命为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不久又被罢职,贬为同州刺史。后改任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等职。太和初年(827年),被召入朝任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元稹死于太和四年,死后封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为官一直仕宦坎坷,升沉不定。
(三)元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
元稹为仕宦后裔,在母亲的培养下,贞元九年(793年),明两经及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出仕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登书判拔萃科,任九品中书省校书郎,到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元稹被提拔为七品的左拾遗。在元稹就任中书省校书郎期间,因其才学出众,受到时任吏部侍郎,同时也是有名的诗人韦夏卿赏识,将其最小的女儿韦丛许配给他为妻。元稹一生与大诗人白居易交厚, 二人共倡导了以创作新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世人称 “元白”,把他们的诗叫做“元和体”。此外,元稹与著名的女诗人薛涛,也有很深的交情, 并有互相赠答的诗歌。
(四)元稹的创作流派和艺术风格
元稹是因为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因此其诗歌创作受杜甫的影响很深。安史之乱之后,唐代诗歌曾一度陷入低迷,到唐宪宗的元和年间,一度衰落的诗坛重又振兴,此时期出现两个源于杜甫的诗的流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藉、王建、李绅等均属此派,元稹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这一派对杜甫的继承侧重于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并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另一派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即属此派,他们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多以写险怪、幽僻、苦涩、冷艳见长。元稹属于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又是最先提倡写新乐府改良诗风的诗人。但是,在白居易的光环笼罩之下,他的针砭时弊的诗,名气不是很大,被人称道的是他的怀念死去的妻子的“悼亡”诗和与薛涛赠答的“爱情”诗。他的悼亡和爱情诗,其诗辞浅意深,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代表诗作为《田家词》、《织妇词》和《连昌宫词》等,自编诗集《长庆集》一卷。
现在,就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例,谈谈对元稹诗的学习和理解。这里,先将与这三首诗有关的参考资料,韩愈撰写的《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全文抄录如下:
“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其上七世祖通,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通子善,嗣上谷太守。善嗣子崇德,太子谕德。崇德子弼,字国祯,主客郎中,莱、济、商三州刺史。夫人曾祖父讳伯阳,自万年令为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卒赠秘书监。其祖父迢,以都官郎为岭南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迢子夏卿,以太子少保,赠左仆射。娶裴氏皋女。皋为给事中,皋父宰相耀卿。
夫人于仆射为季女。爱之,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稹时始以选授校书秘书省中,其后遂以能直言,策第一,拜左拾遗,果直言失官;又起为御史,举职无所顾。夫人因前受教于父母,得其良夫,又受教于先姑氏,率所事所动,皆从仪法。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卒三月。得其年之十月十三日葬咸阳。从先舅姑兆。铭曰:
相关阅读
1 元稹是绝情还是深情
以诗称著于后世的才子元稹,曾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然而在他一生的情感世界中,出现过的几个女人皆非等闲之辈,他又是怎样爱过、辜负过一个 【查看全文】
2 元稹评传【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花费二十八年时间撰写而成的关于元稹的传记,作者根据确凿的证据、全新的论证,全面考论了元稹的方方面面,纠谬《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查看全文】
3 元稹诗选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留下了不少的诗句。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元稹诗选! 诗元稹诗选 田野狐兔行 种豆耘锄,种禾沟甽。禾苗豆甲,狐榾兔翦。割鹄喂鹰,烹麟啖犬。 【查看全文】
4 元稹生命中三个女人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但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爱情故事。元稹生命中三个女人他到底爱誰? 元稹认识薛涛的时候 【查看全文】
5 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引导语: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的意思是,贫穷的夫妻生活中什么事情都充满困难,想必大家都很清楚。而这句诗最早,是由唐代诗人元稹所写。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 【查看全文】
6 元稹赞颂道友的诗引导语:元稹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称元白,元稹的诗作内容丰富,不仅有忧国忧民之心,在他的诗作中,更是一度体现佛教思想,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元稹赞颂道友的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