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婉约词的情感与心境

发布时间:2018-02-16

  [摘要]本文从三个阶段浅谈李清照婉约词的情感与心境,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引论部分从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把她的词划分为三个阶段;正文部分分别论述了其词在婚前新婚期、婚后第二年到南渡前以及南渡后的不同情感和心境;结尾总述李清照婉约词在不同阶段的情感和心境下所形成的词的风格及特色。

  [关键词]悲欢离合 情感 心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李清照的女性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①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这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李清照婉约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代取,其词的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词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和风格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前期(婚前)、中期(婚后)及其后期(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按其内容和特色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所差时段只有一至二年,可说是相差无几。因此,我们就以这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早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②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展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青年时代活泼开朗的性格。那一天她驾着小船,一面划,一面欣赏景致,景色是那样诱人,所以她的兴致很高。一直划到一个靠水的亭子旁边,上去一边喝酒一边观赏风光,她完全陶醉了,等到日暮,想起该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半醉半醒,弄不清路怎么走了,糊里糊涂地往回划,竟然不知不觉地朝荷花荡去了。她一直沉醉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之中,心里无忧无虑,已经与大自然同化,从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时间和空间概念。这时,看到面前簇拥着一片又清新又艳丽的荷花,头脑开始清醒了,意识到把路走岔,也意识到了自我。天色已晚,路又走错,心里不免着急,于是急忙打桨,抢着把船划出去,以致于栖息在水边的鸥鹭被她惊动了,联翩地向空中飞起,平静的荷塘陡然活跃起来:一副美丽的画面也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个短小精悍的调子,几乎句句压韵,又用重叠,读起来错落有致,结尾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用一片水鸟振翅飞起的动态,促使画面节奏突变,然后嘎然而止。“投室击破水中天”,它产生的强烈效果遍及整个画面。随着水鸟的翱翔,我们的视线自然转向空中,转向远方。在领略这艺术享受之余,不免会想象一番:面对这突然而来的活跃场面,她是惊?是喜?还是又惊又喜呢?

  从这首追忆往日驾舟出游、归途经历的一个小插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清照早年的词作,洋溢着生活的乐趣。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规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再如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行乐图啊!图中那位天真活泼而又聪慧的少女,不就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吗?你看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

  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几首早期词中,进一步窥探到作者这一形象,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透过她的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知所静的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但这种沉默转眼即逝,很快就被新婚的欢愉替代了。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你看,她又现出了从前的活泼俏皮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在另一首《渔家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调。言为心声,这些词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词人在新婚时期,处于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氛围之中。

  正如人们常说的“花无百日好”,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首先遭遇不幸的是父亲李格非,他在朝廷的“新旧党争”中被罢官并遣返原籍。受此牵连,李清照也被迫随父还乡,原本恩爱的夫妻不得不饱尝离别的相思之苦。一个“愁”字悄悄地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句首的“红藕”是《漱玉词》中常见的意想,同一种自然物,在《如梦令》中叫“藕花”,曾给人以清新、愉悦的美的享受,而次处的“红藕”其香已残,给人一种衰败凄凉之感。原因是当“藕花”作为审美对象映入词人眼帘时,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而“独上兰舟”时的词人,已尝到了社会政治的苦果,年纪轻轻的就被人从幸福的爱情伊甸园中赶了出来,她与新婚不久的丈夫象一对被闷棍打散的鸳鸯,其心情的凄苦就不言而喻了。而“红藕”的残香、凉飕飕的竹席,不正是其内心的物化吗?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 【查看全文】

2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 【查看全文】

3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 【查看全文】

4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

引导语:《一剪梅》作者是李清照,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下文是原文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剪梅 【查看全文】

5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赏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武陵春》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