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宗李清照

发布时间:2018-02-16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婉约词宗李清照

  中国历史上不乏女中才俊、巾帼豪杰,有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那样叱咤风云的豪杰,也有如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那样光耀文坛的才俊。但和几千年漫长的历史相比,这些女杰实在是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倘要追问原因,这只能归咎于中华三千年来对妇女的压抑和歧视。想起这段酸涩的历史,常常让人不胜悲愤。

  有时我常想,在那个战乱频仍风雨如晦的年代,在那个女子不幸与小人划上等号的年代,在那个女子被压抑、束缚以至于“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蔡文姬、李清照等才女顶起礼教、道德的巨石,从夹缝中成长壮大,实在算得上一种奇迹。这时,我们不免要问:李清照何以能冲破束缚挺立险峰彪炳词坛?又何以会才华卓著脱颖而出词压群芳独领风骚数千年?

  笔者对此问题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天资聪慧 家学渊源

  自古及今,凡在艺术上有极大成就者,绝大多数都有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惊人的记忆力。李清照也是典型的例子,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宋·王灼《碧鸡漫志》)。她不仅在诗词、文章、书画上取得很高成就,而且对博戏也是相当精通。对此原因,她在《打马图序》开篇就作了交代:“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关于她的记忆力,我们可以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找出有力证据:“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其记忆力可见非常人所能及。

  如果一个人仅凭借先天条件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不重视后天学习,那他终将成不了大事,方仲永便是典型的例子。

  李清照的家庭环境是相当优越的,她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勤于著述,有很多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深受大文豪苏东坡的器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另三人为:廖正一、李禧、董荣)。其人清正刚直,疾恶如仇。曾担任郓州教授、太学录、太学博士、太学正和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宋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 她的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

  可以说,家学的熏陶濡养,父母的启蒙教育,使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就已经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深远的政治见识。

  二、多情善感 个性超然

  理智出不了诗人,冷血成不了作家。艺术家大多是生性敏感、感情细腻的。女人天生感情丰富而细腻,容易多愁善感,所以,我想女人更容易成为作家。

  李清照的大量词作都表现出多情善感的一面,或者说正是她的多情善感催生出了大量婉约词作。她的情绪波动极大,往往随气候瞬息万变:“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绣面芙蓉一笑开”“半笺娇恨寄幽怀”(《浣溪沙》)“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孤雁儿》)“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添字丑陋儿》)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雨疏风骤之夜,醉酒浓睡之后,她的心里最关心的是海棠花的命运。“绿肥红瘦”句,表现的是她对青春韶光常驻人间的渴望,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慨。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程朱理学,无视人性对情爱的渴盼,主张“灭私欲,明天理”。岂不知人之情欲,如同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李清照在程朱理学的笼罩下,依然活泼、健康、多情地吟唱:“哪个男子不多情,哪个女子不怀春?”(歌德语)真让人感到可敬又可爱。

  多情善感其实是女性词人共同的特点,她们笔下的女性,是柔弱的、多情的、感伤的。比如宋朝的朱淑真,其词句极其清新细腻幽怨,如:“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减字木兰花·春怨》)“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蝶恋花·送春》)。但李清照不仅仅止于此,在传统女性的个性之上,又多了一点丈夫气概、潇洒风度、“林下之风”,这正是李清照最为可贵的地方,也是她与朱淑真等词人最根本的区别。

  李清照的卓越之处,恰是别的女词人的不足之处,而成就其卓越的正是她超然的个性。

  个性之一:率真自然,活泼洒脱。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并不安分,她不会老老实实地去做个淑女,她也不会老老实实地蹲在闺房中绣花缝衣。时常与她相伴的是明月、清风、鲜花和诗书。她可以伴着浓露瘦花去荡秋千;她可以与朋友一起把酒言欢,喝得“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她可以相约志同道合者三五人,尽情“打马”(一种博戏),兴致所至,“昼夜每忘寝食”。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怒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看见一枝娇艳动人人见人爱的鲜花,二话不说,立马买回家,惊喜的同时,她又马上开始敏感地担忧:“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她那冰洁香酥的肌肤,在红色透明的睡衣下,若隐若现,煞是迷人。这时她还不忘温情脉脉、笑眼眯眯地说一声:夫君,今夜的竹席好凉快吆!真是撩人心魂。

  这番“露骨”言辞,撩拨了一些人的春心,也刺伤了一些人伪善的自尊。因此,惹得一些卫道士横加指责:“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宋朝王灼《碧鸡漫志》)甚至还有人骂她“不知羞耻”“荒淫放肆”。这就是李清照,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辱骂,她依然在按自己的风格去创作。

  个性之二:书责公公,状告后夫。李格非与赵挺之虽是儿女亲家,但二人分属不同党派。宋徽宗时,又一次推行新法,蔡京被提拔为宰相。赵挺之在蔡京的举荐下,做了副宰相。新党一上台就开始打击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特别是在宋哲宗元祐年间得势的旧党人物极其门人弟子。于是李格非等人很快被列入旧党黑名单。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李清照向公公赵挺之求情,结果被拒绝。李清照气愤之下,公然写信指责赵挺之“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在那个时代,敢于写信指责身为权贵的公公,非大胆略、大气魄、有独立个性者不能为。

  李清照46岁时,失去了相亲相爱、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之后,国局动荡,她一个孤寡妇女,四处颠簸流离,还要守护一堆文物,其艰难悲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有个叫张汝舟的人,一次又一次向李清照发起“进攻”,他巧舌如簧信誓旦旦,多次对卧病在床的李清照体贴、关爱,迫使李清照对其动了芳心。可是,结婚不久她就发现,张汝舟其实是一个居心叵测的小人。张汝舟与她结婚的根本目的是要得到她手中的那些文物。二人之间的不和,常常引发争吵。张汝舟甚至动辄拳脚相加。李清照在《投内翰綦公崇礼书》中写道:“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原文翻译鉴赏

引导语:小编分享一篇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给大家,欢迎大家一起阅读与学习。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查看全文】

2 李清照《多丽·咏白菊》翻译及注释

多丽咏白菊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 【查看全文】

3 词人李清照简介资料

引导语: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大家对她了解多少呢?下文是她详细的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 【查看全文】

4 一剪梅 李清照写的解析

引导语: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下面是原文解析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文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查看全文】

5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原文赏析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 【查看全文】

6 一剪梅李清照

《一剪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