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下文是小编整理的这首词的原文教学设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声声慢》
一、解题
慢 就是慢词表示长调,语气比较舒缓。
二、 出示学习目标: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感受形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先同学自己吟读,(再次打开“二泉映月”音频做背景音乐),
评点(语速,语调,轻重缓急,韵律,感情),后然让同学评点。再让同学诵读。
四、分析鉴赏
1、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词的感情基调。
词眼:愁(板书)。
2、知人论世,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半世漂泊感生平”
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早年生活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郁凄怆。(《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是她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历来人们公认是她的代表作。)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
社会意义: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3、《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愁”的。
A、 在抒发情感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a、首先是她是用叠词,那种感情那种氛围更浓厚,可以让愁使人感觉更加丰富。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有层次感。
因为她写《声声慢》的时候她的丈夫已经去世,所以说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开始寻觅。从生活常识来看,人在下列情况下才寻觅: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寻觅,但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她以前那段所有的美好时光,美好的日子。但最后找的结果只是冷冷清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是非常凄惨。
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冷冷清清。这里的冷清不仅描写环境,更暗示出内心的环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是写心情或者说心理。
动作――环境――心理(板书)
恍惚――寂寞――悲伤(板书)
古人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比如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如果要我们来写可能会是“很深的庭院”,或是深深的庭院。而这就是叠字的妙处。写作时要借鉴。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怎么理解啊?愁字写不完,愁字概括不了“我现在的心情”,愁啊,不尽的愁!
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
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雨 梧桐
选一意象,小组讨论: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假如你是李清照你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想到些什么?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入:酒淡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雁”有离愁的象征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此处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意象来抒情的。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同:明确: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②节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
六、结尾: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延伸阅读:
李清照词《声声慢》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相关阅读
1 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引导语:关于李清照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大家学习过?这首词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 【查看全文】
2 夏日绝句 李清照引导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下面是相关的 【查看全文】
3 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作者是李清照,被选入《全宋词》。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也全词如下: 声声 【查看全文】
4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 【查看全文】
5 李清照的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 【查看全文】
6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