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是一首经典之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首诗的“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陆游《卜算子·咏梅》是作为宋词“经典”印在今人心目中的,近半个世纪来,它被选入中学课本和大学教材,几近家喻户晓。《卜算子·咏梅》是否南宋产生时即享有如此盛名呢?它在词史上的实际影响究竟如何呢?值得认真思考。本文联系整个词史及词学批评史,考察此词历代传播和接受的真实状况,描述作为陆游“代表作”和宋词“经典”的形成过程,进而通过这一“个案”揭示文学发展史上一些带规律性的现象。
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驿外断桥,人迹罕至,梅花在此间悄无声息地开落,清冷寂寞,孤傲绝俗,无人欣赏,独自愁,更著风雨,饱受摧残,生存环境如此险恶。梅花志趣高洁,不争浮华,纵然碾为尘土,也清香如故,气节可嘉。赞梅,亦是词人自赏。此词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以梅自况,借梅抒情,咏物而不滞于物,遗形而取神,堪称佳作。
选本是一种成熟的文学批评形式,选家通过选本为时人和后代提供创作和鉴赏的典范。每个时代皆有其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标准,文学作品声誉显晦的背后,反映出时代审美风尚和读者期待视野的转移变化。词选家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词作加以鉴赏和批评,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通过词选家不断选录,得到广泛传播,奠定了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陆游《卜算子》,历代选录情况不同,大体上,由少选到多选,人们对它的态度,是由“冷”转“热”的。 《卜算子》作于何年?无从确考。最早是嘉定十三年(1220)陆游的儿子陆子遹刊刻于《渭南文集》卷四十九。据《渭南文集》编排顺序,可能作于蜀中。此词无“本事”,当时未见有任何记载和评议,说明只是一般词作,无甚影响,“时效”价值有限。
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可以看出此词价值和影响的变化。最早选录陆游词的是南宋书坊原编,何士信增修笺注的《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馀》,此书选录词作以宋词为主,仅《前集》选录陆游的《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1首,南宋末,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选录南宋名家词,陆游词入选达20首,皆无《卜算子》。周密《绝妙好词》,以选录精粹著称,陆游词入选3首,其中有《朝中措》,题作《梅》,而不选《卜算子·咏梅》,说明周密认为同是咏梅词,《卜算子》不如《朝中措》。
赵闻礼《阳春白雪》选陆游词6首,其中有《卜算子》。这是《卜算子》首次进入词选家视野,作为陆游词“代表作”开始引起词家注目,这是它迈向“经典”的第一步。《阳春白雪》选录宋词人231家671首词作,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选录原则是“取《草堂诗馀》所遗及近人词”。“补遗”,偏重保存文献,不同于只取“精华”的选本,因此,尚不能断定赵闻礼看重《卜算子》。此书虽选录《卜算子》,但流传不广,清初朱彝尊编《词综》,沈辰垣等奉敕编《御选历代诗馀》 时,尚未获见。直到乾隆时,阮元得到赵孟頫手写草书本,将其改写为正书,编入《宛委别裁》。道光九年(1829),始为江都秦恩复刻《词学丛书》所收录。咸丰三年(1853),伍崇曜又据秦刊本收入《粤雅堂丛书》,此书才开始广泛流传。也就是说,此书虽选录《卜算子》,但自宋末到清乾隆前的几百年间,世人罕睹,故《卜算子》影响甚微。
《草堂诗馀》、《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绝妙好词》、《阳春白雪》,是南宋四部最重要的词选,对后代影响甚巨。四书四次所选陆游词累计达30首,《卜算子》仅选一次,只是众多词作中的一首。可见,同时代多数词选家,并不看重《卜算子》。
明代嘉靖年间, 题明程敏政编《天机馀锦》,仅选录陆游词1首,即《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后来,《草堂诗馀·后集》中“花禽类”共选宋人咏梅词7首,其中周邦彦4首,曹组1首,苏轼1首,晁冲之1首,却无陆游《卜算子》。词选家选谁?谁的词作入选多少?表明词选家对词人词作的不同评价,甚至代表一个群体,一个流派,乃至一个时代对该词人词作的评价。成就越高,影响越大的词人词作,被选录品评的次数也越多。晚明之前,词选家对《卜算子》只是偶有选录,但疏于品评,其价值是较低的。
晚明时,沈际飞《草堂诗馀·续集》选陆游词4首,《卜算子》为其中一首。卷上评点云:“排涤陈言,大为梅誉。”卓人月《古今词统》选陆游词多达30首,《卜算子》是其中一首,地位并不突出。徐士俊评点此词:“末句想见劲节。”潘游龙《古今诗馀醉》 卷十三评曰:“末二句大为梅誉”。钱允治《类编笺释续选草堂诗馀》卷上评曰:“言梅虽零落,而香不替如初,岂群芳所能妒乎?”皆称赞词中描写的梅花孤傲高洁的品格,又“知人论世”,由梅而称赏词人。经过南宋末至明中叶长时间的相对沉寂,《卜算子》在晚明词选家眼中始被重视,不仅选录,且给予较高评价,《卜算子》正式从陆游众多词作中脱颖而出,影响逐步扩大。
清康熙皇帝御定,侍读学士沈辰垣等编的《御选历代诗馀》,选录唐至明历代词九千余首,为“集大成”的选本,影响甚大。该书选录陆游词多首,其中有《卜算子》,这是“官方”对此词的肯定和提升。但它只是入选多首中的一首,在九千余首中,更是如“沧海一粟”,并不引人注目。此后,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的《词综》选陆游词15首,无《卜算子》。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的《词选》,董毅的《续词选》皆未选陆游词。黄苏选编的《蓼园词选》仅选陆游《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1首。周济的《词辨》仅选陆游《朝中措》(怕歌愁舞懒逢迎)1首,又《宋四家词选》选录《朝中措》(怕歌愁舞懒逢迎)、《极相思》(江头疏
雨轻烟)、《鹊桥仙》(茅檐人静)3首,俱无《卜算子》。嘉庆间,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选陆游词1首,即《沁园春》(孤鹤归来)。端木埰的《宋词赏心录》选录宋词名家17人名作19首,陆游词选录1首即《沁园春》(孤鹤归飞),咏梅词则选录姜夔的《暗香》、《疏影》,而不是陆游的《卜算子》。陈廷焯《词则》共选评陆游词9首,梁令娴《艺蘅馆词选》选陆游词2首,亦无《卜算子》。清代各家各派的重要词选多不收录此词,影响最大的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皆不重视陆游词,《卜算子》不显于世,影响极有限。
二
1924年,朱祖谋编选的《宋词三百首》问世,其中选入陆游词2首,即《卜算子·咏梅》、《渔家傲·寄仲高》。朱祖谋是词学宗师,弟子及再传弟子甚众,其《宋词三百首》在当时即令词学界瞩目,广受欢迎。《宋词三百首》之成,又多赖词学大家况周颐切磋商定。因此,此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末民初词坛的主流词学风尚。况周颐高度评价朱祖谋的选本对于启发后学以窥宋词门径的重要作用。经过唐圭璋的笺释,《宋词三百首》更是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至今仍被人奉为学词之圭臬。至今,以朱祖谋原选和唐圭璋笺注为基础的《宋词三百首》注释、今译和赏析本就有几十种之多,《宋词三百首》的影响堪称史无前例。《卜算子》从陆游多首名作中突显出来,借《宋词三百首》得以广泛传播,“身价”倍增,其“经典”地位由《宋词三百首》得以最终“确定”。
胡适论词,重白话,重通俗平易。1927年,北京文化学社印行的胡适《国语文学史》第三编《两宋的白话文学》,其中第五章《南宋的白话词》选评陆游词5首,即《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鹊桥仙》(华灯纵博)、《鹊桥仙》(茅檐人静)、《点绛唇》(采莲药归来)、《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胡适《词选》,选录陆游词21首,其中也有《卜算子》。胡适为学界领袖,影响甚大,他选录《卜算子》,是对此词“经典”地位的进一步“确认”。此后,即有更多的词学家选录和评论《卜算子》。卜算子·咏梅陆游。
但也有词学家并不看重《卜算子》。吴梅的《词学通论》第七章《概论二》论陆游词时,只引述《水龙吟》(摩诃池上追游路)1首。王易《词曲史》中《南宋诸家词》引述陆游词3首,薛砺若《宋词通论》评述陆游词6首,皆无《卜算子》。胡云翼《宋词研究》下编《宋词人评传》十三《辛派的词人》引述陆游词7首,《词选》选录陆游词11首,《中国词史略》
第四章《宋词》下《南宋的白话词》引述陆游词10首,吴丈蜀《词学概说》第三章《南宋的白话词》,引述陆游词4首,皆无《卜算子》。《卜算子》虽是“经典”,但没有“定于一尊”。
建国后,普遍重视爱国词人的词作,夏承焘、盛弢青的《唐宋词选》选陆游词9首;唐圭璋、潘君昭、曹济平的《唐宋词选注》,选陆游词9首;胡云翼的《唐宋词一百首》选陆游词4首,《宋词选》选陆游词11首;社科院文学所的《唐宋词选》选陆游词7首,其中皆录《卜算子》。刘永济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仅选陆词2首,即有《卜算子》。仅有极少数
有学术个性的词选家不选《卜算子》,如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选录陆游词21首,无《卜算子》,咏梅词则选录《朝中措》(幽姿不入少年场)。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选陆词3首,即《汉宫春》(羽箭雕弓)、《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钗头凤》(红酥手),亦不选《卜算子》。
文学作品价值高低、影响大小,除本身优劣外,还会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影响。作品经过名人尤其是“权威”的品评或和作后,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陆游《卜算子·咏梅》,最有名的和作是毛泽东于1961年12月创作的《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27日,他把《卜算子·咏梅 》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看,并将陆游原词附于其后。毛泽东的和作最早公开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陆游原词本就情辞兼胜,毛泽东的和作加上他当时作为“领袖”的绝对权威和超常影响力,陆游词得以广泛传播。
许多词选家和评论家都高度称赏陆游《卜算子》。《浙江时报》1961年12月27日,刊发夏承焘、怀霜的《西溪词话之四――陆游咏梅词》,认为陆游的《卜算子》与陈亮的《梅花诗》是宋代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钱仲联写有专文《陆游〈卜算子·咏梅〉》,发表于《新民晚报》1963年2月22日。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中选陆游词9首,其中有《卜算子》。唐圭璋《唐宋词简释》陆游词仅选一首《卜算子》。《卜算子》成为陆游第一代表作,地位无可撼动,完全达到了超“经典”高度。
陆游《卜算子·咏梅》,历代学者皆没有确指作年。直到1964年3月15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待到山花烂熳时”——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卜算子·咏梅〉》一文说:“我以为这词当作于五十三岁以后。”也就是孝宗淳熙四年(1177)以后。因为陆游于此年作了《城南王氏庄寻梅》一诗,其中“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等句,和《卜算子》的意境完全相同,“环境稍稍改了一下,‘涸池积槁叶,茆屋围疏篱’,换成了‘驿外断桥边’,看来是把梅花这个典型的性格放在更典型的环境里去了。”郭沫若认为《寻梅》诗当比《卜算子》早,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断定此作当为陆游53岁以后所作。不过,证据并不充分。宛新彬认为此词作于乾道二年(1166),(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第1012页)不知何据?李易《读陆游〈卜算子·咏梅〉词》,认为它是词人整个一生遭遇的写照。(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集》,第340页)将此词普泛化、抽象化,无视具体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是不妥的。实际上,此词只是陆游一生中某一特定阶段感情和思想的表达,普泛化的理解,不是其“原生”意义。
三
与《卜算子·咏梅》相比,陆游其他咏梅词没有获得如此高的声誉,是否因为其他词作都逊色呢?还是有其他“非文学”因素?陆游有咏梅词多首,其中《朝中措·梅》云: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梅花飘零孤恨,清淡清高,先于百花,开于早春,独立超群,词人借梅自喻,自伤自慰。明潘游龙《古今诗馀醉》卷十三评曰:“全是借梅写照,前一叠妙兴可赞。”沈际飞《草堂诗馀·别集》评卷一云:“借梅自写,写出梅神。”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云:“全首比兴,乃更遒逸。”《绝妙好词》、《草堂诗馀·别集》、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皆选《朝中措·梅》而不选《卜算子》。实际上,《宋词三百首》之前,《朝中措·梅》亦为词选家所重视,其影响并不低于《卜算子》。
朱敦儒《樵歌》中也有《卜算子·咏梅》: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此词不知明确作年,从词意推测,当为中年以前作品,陆游《卜算子》模仿其作是极有可能的。两词相较,立意相同,笔法相似,皆以梅喻,寄托自身高洁孤傲之意。陆游不论在生活志趣或诗歌创作方面,都受到朱敦儒影响,朱敦儒词在前,陆游词在后,陆词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朱词却默默无闻,原因并非在于工拙,而在于“际遇”不同。
宋词咏梅佳作比比皆是,如苏轼的《阮郎归·梅词》、周邦彦的《花犯·梅花》、李清照的《清平乐·咏梅》、陈亮的《丑奴儿·咏梅》、刘克庄的《沁园春·梦中作梅词》、吴文英的《解连环·梅花》、周密的《献仙音·吊雪香亭梅》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历代词选本多有选录,论者多推崇备至。张炎《词源》卷下《杂论》云:“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李佳《左庵词话》云:“白石笔致骚雅,非他人所及,最多佳作。石湖咏梅二词,尤为空前绝后,独有千古。”《暗香》、《疏影》为白石自度曲,享有独创“专利”,历代仿效和韵甚多,成为词史一大景观。这两首词不只是某代某词人特别钟爱而已,而是历代词论家公认的咏梅词“经典”,民初以前,它所受到的赞誉远远超过陆游的《卜算子》。可是,今天,上述咏梅词的声誉似乎都不及陆游的《卜算子》。
宋词“经典”的形成,与词作的历代选录情况,评论家的品评,后人的和作,都有很大关系,是历史地“层累”地造就的。今天,《卜算子》已成为陆游词的第一代表作,或与《钗头凤》一起成为陆游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广泛的词作。这一“经典”的形成,固然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有极大的关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亦不能否认有偶然性因素。假如没有朱祖谋作为词学宗师的影响,没有胡适作为学界领袖的影响,没有毛泽东作为政治权威的影响,陆游《卜算子》能有今天如此高的“待遇”,是难以想象的。
延伸阅读: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在驿站外的断桥边,梅花寂寞地盛开。已经是黄昏时分,她独自承受忧愁,还有那狂风暴雨的侵袭。
梅花在百花之先开放,并不是想要争夺明媚春光,任凭其他百花心生嫉妒。即使飘落被碾碎成泥,可那清雅的香气却依然长存。
【故事链接】
陆游特别喜欢梅花,常常以梅花自喻,借梅花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爱国情感。在他的作品集《剑南诗稿》中咏梅的诗很多。
相关阅读
1 陆游词《钗头凤·红酥手》鉴赏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 【查看全文】
2 写一段缘分说陆游四年级作文读《中国的历史》至宋朝陆游处,观后,想写一段缘分。 在开始一段缘分之前,要先苏东坡,他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略过此段,写写东坡先生的终老,临终之时,他的好友(好 【查看全文】
3 《书愤》陆游诗意导语:陆游一生仕途坎坷,《书愤》更是万年之作,浓浓的时不待我的情感,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愤》的诗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 【查看全文】
4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引导语: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这首诗悲凉却不凄苦,有男儿气慨。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原文赏析,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 陆游 世 【查看全文】
5 陆游对儒家诗学精神的实践南宋的文人大多涉及理学,陆游也不例外。与杨万里一样,陆游也被清人黄宗羲列入《宋元学案》,分别隶属于“武夷学案”“赵张诸儒学案”和“荆公新学案”。但事实上陆游与这些 【查看全文】
6 示儿是陆游几岁写的引导语:1210年,直到85岁那年,陆游写《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下文就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知识信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