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7-12-21 00:00

  我们都知道,苏轼担任官职是在欧阳修的帮助下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欢迎查看。

  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一

  据《西清诗话》记载,有一天王安石心血来潮,写了一首菊花诗,名为《残菊》,其中有两句为:“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不想,欧阳修看后却提出了异议,他笑着对王安石说:“深秋季节,百花落尽,唯有菊花在枝头繁盛怒放,你怎么能说是残菊遍地呢?”

  说完这些,欧阳修意犹未尽,便又在诗后跟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他想提醒王安石,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别犯让别人笑话的低级错误。

  对于欧阳修的提醒,王安石却讲出了自己的道理,他辩解道:“我这样写是有理由的,《楚辞》里不是有句‘餐秋菊之落英’吗?难道欧阳先生没有学过吗?”他据理力争,以典故来证明自己这样写是有道理的。

  至于《警世通言》中讲述的苏轼给王安石的菊花诗挑刺儿的事,则比《西清诗话》中的记述更为生动。

  话说这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睡午觉,苏轼便在书房里等候。

  正在苏轼颇感无聊时,他突然瞥见书桌上放着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后,不禁觉得可笑,他心想:“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呢?”

  想着自己仰慕的高人也会犯如此低级错误,苏轼便一时技痒,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就在黄州的秋天,他发现,秋风过后,确实是满地铺满金菊花片。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

  于是,苏轼在感叹自己当初对王安石的轻薄同时,也决定当面向王老前辈承认错误。

  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二

  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两人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家,且在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说欧阳修与苏轼,苏轼算是欧阳修的门生。苏轼参加的那场礼部贡举,是由欧阳修担任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录取了苏轼,让苏轼步入官场。关于这一场考试,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故事。

  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与苏轼同期参加考试,考完之后,欧阳修进行阅卷。当时他看见一片文章,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整个文风及辞藻,都极为出色,算是这一批中最出色的文章。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于是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二等。但后来阅卷完之后拆封,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苏轼所作。

  王安石和苏轼,算是分属于不同阵营之人,苏轼一生官途的起伏跌宕,几乎都与王安石及其变法有关。

  欧阳修、曾巩、苏轼三人都是北宋名臣,都是值得后世敬仰之人。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这是他晚年的自号,之所以如此叫,这是因为他被谪滁山,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自号“醉翁”。 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有一篇极为著名的散文,名为《醉翁亭记》,是中学语文必背科目。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之时,当时他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后来智仙和尚在山腰盖了座亭子,欧阳修取名为“醉翁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据说当时欧阳修作这篇文章的时候,用了大篇幅描写亭子周围的山景。文章作成之后,众人皆称赞,欧阳修后来又将文章贴在城门上,供过往客人赏阅。后来有一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后来才有了“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大篇的篇幅浓缩成如此经典的一句。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与苏轼的故事三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当时还一文不名的曾巩,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达自己的政见。欧阳修读了曾巩的文章,赏识不已。不过,曾巩虽然才气过人,但因其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一直埋没于草莽而无声无息。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为其扬名,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当成最堪造就的学生,悉心教导。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嘉祐二年(1057)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为学,后进军科场,却连连落榜。性格倔强的他,干脆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付之一炬,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读书,经过数年磨砺,终于文章大进,下笔千言。据记载,宋仁宗嘉祐元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这位文坛宿将的举荐。张方平谦虚地说,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轻,此事非欧阳修莫属。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其实,在政治上,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主张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不但没有因为他是政敌的推荐而稍有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在皇帝和士大夫间极力推誉,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欧阳修发现苏轼的故事,也是一段文坛佳话。嘉祐二年,欧阳修出任知贡举,担任这一年礼部省试的主考官。策论一场,欧阳修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点检试卷官梅尧臣批阅试卷时,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颇具“孟轲之风”,随即呈给欧阳修阅。欧阳修读后,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和观点,都堪当压卷之作,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与梅尧臣商量将此文考生列为第二。复试时,欧阳修又见到一篇《春秋对义》,赞叹之余,便毫不犹豫地将此考生列为复试第一名,确定为会元。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初试、复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让他惊叹不已。后来,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看到后生才情勃发,年过五十的欧阳修竟然兴奋得孩童一般,信誓旦旦地要为苏轼出人头地开山避路,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只是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个侧影,当年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真可谓群星灿烂。之所以一次考试就能录取这么多名动当时、影响后世的人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是密不可分的,他慧眼独具,古道热肠,为人梯,做嫁衣,不遗余力,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除自己外,其余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这些人都是在布衣屏处、未为人知的时候,被他相中、推介、提携而名扬天下的。《宋史·欧阳修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高度概括了他的求才之渴、爱才之切、识才之准、举才之功,称他为千古伯乐,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相关阅读
1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这篇佳作风格平淡朴实,为诗人欧阳修所作,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梅圣俞诗集序的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 【查看全文】

2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 【查看全文】

3 欧阳修转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转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查看全文】

4 长相思·苹满溪原文赏析 欧阳修

欧阳修的《长相思苹满溪》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词,在《长相思苹满溪》词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呢? 《长相思苹满溪》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苹满溪 柳绕堤 相送行人溪水西 【查看全文】

5 唐宋八大家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查看全文】

6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

秋声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给大家搜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