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青年毛泽东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对于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
1915年9月6日,就读于湖南一师的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早年毛泽东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他日后改造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
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又称为“熙宁新政”,被详细记载在《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中。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朝《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著述条件。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宋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有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有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宋朝旧有的《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四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2000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毛泽东对《宋史》的一些重要篇章,都做了圈阅和评点。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抑制豪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和商业,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王安石变法自始至终都受到了大地主阶级和顽固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反对派实力强大,其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司马光任宰相后几乎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法案。
青年毛泽东目光如炬,高度评价王安石的过人才华和改革志向,指出其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可谓精深独到。
据《宋史》记载:王安石的新政,包含了多项变革,他自己最为得意的创新、也是最为当时人所诟病的是“青苗法”。
宋朝立国百年后,积贫积弱的形势日趋严重。宋神宗赵琐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立志富国强兵,有所作为。当时,广大农民十分贫困,导致他们纷纷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利贷的猖獗和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农民为了维持生活和生产,常向地主豪绅乞借高利贷。于是,“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为了改变这种情势,神宗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出台了“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实际上就是由国家代替富户来发放的一种用地里的青苗作抵押的贷款,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贷款,秋后再连本带息一并归还。所定的利息2分,自然较豪强富户的利息低。此举既可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利国利民。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济贫困、抑兼并、促生产,其宗旨不可谓不善。然而新法一经全面推行却完全走了样,不但无“惠民”之效,反而变成了害民之法。
其一,自愿贷款变成了官府强制摊派。
虽然朝廷屡次禁止州县官吏向百姓抑配青苗钱,但为了出政绩,各级官吏“务以多散为功”,“故不问民之贫富,各随户等抑配与之。”强制摊派引起人民不满,“民间喧然,以为不便”。但为掩盖事实真相,官员们竟然上奏假称“民皆欢呼盛德”。
其二,低息贷款演变成了官方的高利贷。
朝廷规定取息2分,“而施行之际则不然也”,“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许多地方明令取息3分,甚至更多。司马光为陕西路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1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1石8斗7升5合,所取利近1倍”。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译文及赏析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译文】 柳叶与鸣叫的蝉显 【查看全文】
2 阅读答案《北山》王安石《北山》 作者: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3分) 答案: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 【查看全文】
3 王安石《桂州新城记》原文和译文桂州新城记 王安石 侬智高反南方,出入十有二州。十有二州之守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岂其材皆不足欤?盖夫城郭之不设,甲兵之不戒,虽有智勇,犹不能以胜一日之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的改革加速了宋朝的衰落中国的文化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但即使在宋朝最强盛的时代,也无法有效抵御西夏等外敌的入侵。王安石针对北宋的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史称熙宁新政 的改革,以图富国安民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译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伤仲永》教学反思篇一:《伤仲永》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