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诗歌鉴赏

发布时间:2018-02-10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体裁:七言绝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相关知识】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注释】

  ①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②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③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④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⑤缘 :因为。

  ⑥最高层:最高处。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浙江绍兴城外宝林山上,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议论结合写景,显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以“浮云”为喻,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


相关阅读
1 元日王安石的诗赏析

导语:《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与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诗词《春夜》

春夜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 【查看全文】

3 《即事》王安石

《即事》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河流南苑岸西斜,风有晶光露有华。 门柳故人陶令宅,井桐前日总持家。 嘉招欲覆杯中渌,丽唱仍添锦上花。 便作武陵樽俎客,川源应未少红霞。 作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传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传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安石传原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伤仲永》译文

《伤仲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查看全文】

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