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马鞍山含山县城北七公里处的褒禅山与华阳洞,面积约20公里,因王安石一篇《游褒禅山记》而闻名中外,《游褒禅山记》列入中学生必读范文。褒禅山历来是佛家聚集之地,在含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褒禅山与华阳洞曾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与故事。
王安石当年非常后悔
褒禅山华阳洞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写下著名的散文《游褒禅山记》。在华阳洞口有一碑廊,刻有全文。当年的王安石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公元1054年的7月,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3年期满回家探亲的途中,路过这里,当时王安石与他的两个好友和两个弟弟一道同游此山,但他们一行5人在探洞时,并没有走完全程就出洞了。所以,之后王安石非常后悔,深有感触地写下这篇文章。
《游褒禅山记》全文仅500余字,短小精悍,谋篇布局曲折多变,读来琅琅上口。这篇文章虽是游记,但重在游后感悟之上,启示治学贵在严谨,做事勇于创新,遇事百折不挠。正是这篇游记包含着深邃思想,多年来该文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港、澳、台地区也将此文列入中学生必读范文。
为何没有继续走下去
《游褒禅山记》可谓家喻户晓,但人们很少知道王安石到了华阳洞,为何没有再继续走下去。据含山旅游部门介绍,华阳洞最为有名的是它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在洞中可以观赏到中国的文房四宝,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进到洞中,有一片豁然开朗的大厅,叫“回步厅”,就是当年王安石一行5人打着火把从后洞进入走到此处,其中一位说:“不出火且尽。”他们只好一同由此出了洞。出洞后王安石感到很后悔,于同年七月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这里还有“荆公回步”4个字,是后人在公元1200年怀着对王安石的崇敬心情,沿着王安石当年走过的路重游到此写下的,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记者一行来到“荆公回步”厅时,才感受到当初宰相王安石不能再走的真正原因,它不仅仅是怕火把用灭了出不来,而是在这“荆公回步”洞口有一块大石头给挡路了。至今人要是不弯腰,是进不去的,洞口离地面只有六十公分高,宽度大约一米多。即使小孩进去,也要猫着腰才能进得去。如果是成年人进这么小的洞口,要扶住石头把身子侧到地面才能进去。我想当时的通判王安石,不会低着头侧着身再进这个洞口了。
“华阳洞”三字是王安石的手迹
华阳洞口有座小石桥,叫“怀贤桥”,意为怀念立志改革的王安石。洞口的右方,有一块石碑,上刻“华阳洞”3个大字,据含山旅游局介绍,这是王安石的手迹,是从王安石的老家江西临川“王安石纪念馆”拓印来的,字体为行书,既刚健苍劲又俊美秀丽。洞口上方生长着天然的青檀树,树在悬崖石壁之上,“石包树、树抱石”,为褒禅山奇景之一。这种青檀树,其树皮是制造宣纸的主要原料,目前野生天然青檀林全国仅有三处,褒禅山是其中之一。
据含山旅游局介绍,褒禅山与华阳洞是连在一起的,现在已经成了马鞍山著名旅游景点。
链接>>>
褒禅寺最早建于唐朝贞观年间
据含山文物局介绍,含山褒禅山中的褒禅寺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其创始人是唐代高僧慧褒禅师,他与唐玄宗的国师慧忠为昆季,慧褒云游至此,见山势幽深,景色宜人,犹如灵山仙境,遂结庐修寺于此。此后宋代高僧中会和尚又扩建了寺庙,到南宋庆元年间褒禅寺香火渐盛。明代永乐年间,褒禅寺院千余间,住僧近千人,达到鼎盛时期。原褒禅寺不远处还有褒山大塔和山腰小塔各一座,大塔砖石结构,七层,高约20多米,塔建于宋元丰3年,“文革”中被造反派用炸药炸毁。县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征集到附近农民从大塔地宫中挖到的铜菩萨遗像3尊,银果盒2只,其中一盒内有慧褒禅师7粒五色舍利子。
褒禅山是几座山峰的总称。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北有起云峰、碗儿岭等,这些山峰众星捧月般环抱着一个馒头状的小山,此乃褒禅山。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开篇写道:“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这就是褒禅山名的来历。
附《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书湖阴先生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简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 【查看全文】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升初考试《王安石待客》阅读题答案,欢迎同学们阅读与复习。 篇一: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 【查看全文】 王安石诗词:《生查子雨打江南树》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王安石 【查看全文】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 【查看全文】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 【查看全文】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这个职位暂时没有确切的史 【查看全文】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