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三则

发布时间:2018-02-10

  引导语:都说苏东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思敏捷,可他在被称为‘天才’的王安石面前曾出过好几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自作聪明的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请读者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说明苏东坡的续诗错在哪里?(答案见后)

  二、王安石难倒苏东坡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却不同,王安石提倡变法,而苏东坡不赞成,所以两人的关系不好.在宋神宗统治年间,王安石曾做过宰相,苏东坡官卑职小,郁郁不得志,甚至被流放到了海南岛.

  据说王安石曾出题刁难苏东坡,他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联.这副对联的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原来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的的确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也具备同样的特征,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难度.

  苏东坡虽是奇才,但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想了好久也对不出来,只好交上白卷,受到王安石的耻笑.不过,王安石本人当时并没有亮出他的下联.苏东坡挨了“整”,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时间过去几百年之后,直到清朝中叶,对联专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下联: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三、 王安石再难苏轼联

  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自作聪明的苏学士(答案)

  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的错误。"轻率概括"是归纳推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种逻辑错误。"轻率概括"也叫"以偏概全",是指只根据少数的个别事实,就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并且把这个结论看作是必然的、无可怀疑的论断。

  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他用这个全称肯定判断来衡量王安石的咏菊诗,就认为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黄州这个地方的菊花,是会被秋风吹落的。出现了这个反例,苏东坡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法得出的一般性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


相关阅读
1 王安石的诗全集小学

引导语: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在小学的课本中有哪些他的诗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全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小学王安石的诗有:《元日》《登飞来峰 【查看全文】

2 王安石后期诗歌

王安石后期诗歌,是指他在熙宁九年罢相后的创作。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很大的变化:前期诗歌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退,大量的写景取 【查看全文】

3 赏析《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

引导语:《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 【查看全文】

4 王安石的古诗梅花赏析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得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得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下面是王安石得古诗梅花赏 【查看全文】

5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 【查看全文】

6 梅花王安石古诗

引导语:王安石的《梅花》,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下面就是小编诗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