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首诗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表达作者辛弃疾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4分)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4分)
3.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转轮 比月之圆(1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 ( 1分),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1分),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1分),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1分)。(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每个1分。)
2.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 伤;(2分)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1分)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1分)
3.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 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相关阅读
1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拼音
《西江月遣兴》是宋朝诗人的辛弃疾著作,以下就是小编分享辛弃疾《西江月遣兴》拼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江月遣兴》拼音 zuì lǐ qiě tān huān xiào , yào chóu nà dé ɡōnɡ 【查看全文】
2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流露了怎样的情绪,《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对什么景物进行描写了呢?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 【查看全文】
3 鹧鸪天辛弃疾朗诵辛弃疾,南宋词人。作者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下面小编收集了鹧鸪天辛弃 【查看全文】
4 永遇乐 辛弃疾宋代诗人辛弃疾文采极佳,创作了不少的名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的永遇乐,欢迎大家阅读。 永遇乐 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 【查看全文】
5 辛弃疾经典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西江造口壁》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千古兴亡多少 【查看全文】
6 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日赏析这是词表达诗人辛弃疾想要恢复祖国疆土的决心,是他的爱国诗其中一首。 汉宫春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