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走马

发布时间:2016-08-29 00:00

  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全诗如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解】

  (1) 走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窝

  (3) 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

  (6)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

  (7) 连钱:马斑驳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10) 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境内。

  【韵译】

  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评析】

  这首诗也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所作的。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全诗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写西域风沙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开始两句先点明行军的路线: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风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写出了沙漠无边无际的昏暗景象,“黄入天”则写出风卷沙土弥漫天空的颜色。句中无一“风”字,却处处见风之猛烈。这是白天的景象。

  后三句写风在夜晚的景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敌人养兵蓄锐,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向唐边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卫边疆,抗击侵略,“汉家大将”出师西征。“烟尘飞”三字表现敌人已经逼近,一路上屯军的炊烟同兵骑奔跑扬起的尘土弥漫天空,足见敌人的来势汹汹,因此大将要出师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是写将军常备不懈,带领士兵日夜挺进的精神状况;“半夜军行戈相拨”是刻画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进的群像;“风头如刀面如割”是表现全军上下冒凛冽寒风而斗志不减的威武阵容。至于后三句的“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就更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行军的急速,天气的寒冷。先说天气,看来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现出这种奇寒,“旋”是“即刻”的意思,马身上蒸腾着的汗气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结成了冰。“凝”字也是冻结,这个冻结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军幕中,就更有说服力。至于“汗气蒸”“幕中草檄”则又表现战马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中却跑得一身汗气,军队一边行进一边起草战书,正是表现了出战即速,行军紧急。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唐军将士的斗志昂扬、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最后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通过以上对唐朝军威的描写,已可看出这支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诗人对战情有事实根据的推断,也是诗人蔑视敌人,颂扬唐军的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实为发自诗人肺腑的热烈祝愿。

  这首诗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韵,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韵,这就与通常的双句换韵和隔句押韵大不相同。它的节奏急促,变化灵活,读起来也很顺口,给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觉。


相关阅读
1 比较高适和岑参边塞诗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较高适和岑参边 【查看全文】

2 岑参人物介绍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人物生平】 岑参(c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 【查看全文】

3 岑参《碛中作》

岑参的《碛中作》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版本一 碛中作⑴ 走马西来欲到天⑵,辞家见月两回圆⑶。 今夜不知何处 【查看全文】

4 《登嘉州凌云寺作》 岑参

岑参的《登嘉州凌云寺作》 记叙的是登凌云寺的所见所感。 登嘉州凌云寺作⑴ 寺出飞鸟外⑵,青峰戴朱楼⑶。 搏壁跻半空⑷,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⑸,下看三江流⑹。 天晴见峨 【查看全文】

5 岑参诗歌介绍

岑参的诗歌,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云: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下面就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边塞诗是岑参创作的精华所在。由于他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对边 【查看全文】

6 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为岑参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全是如下: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年代:唐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