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回答的十分的正确。早年,杜甫壮怀满志,“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杜甫饱尝了人间的冷暖,对生活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与体味,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杜甫的另一篇诗歌《石壕吏》,来品味一下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三、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6、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四、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思想的矛盾性:
1、歌颂老妇勇担,望评定苦难,天下太平;
2、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表同情。
五、思考品味:
1、齐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吏为什么选择夜晚“捉”人?
2)课文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官吏和老妇的表现的?
2、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相关阅读
1 杜甫《孤雁》译文及赏析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 【查看全文】
2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 【查看全文】
3 杜甫《石壕吏》教学设计一、介绍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查看全文】
4 杜甫诗词《野望》的诗意赏析《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 【查看全文】
5 杜甫《登高》与蜀地重阳习俗导语: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逐步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易经》曾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称重九。因与久久同音,则有长久长寿的含 【查看全文】
6 杜甫《洛桥》诗歌鉴赏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