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杜甫诗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杜甫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 “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史思明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唐军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杜甫在这时离开洛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相关阅读
1 杜甫登高教学反思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我给初二学生讲过三遍,给高一学生讲过四遍。总的感觉每一次都不同,这首诗尽管只有短短的56个字,但蕴涵的深意学生很难理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 【查看全文】
2 杜甫作品《兵车行》鉴赏兵车行 作者 :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 【查看全文】
3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秦州杂诗 其六 城上胡笳奏, 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 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 旌疏鸟兽稀。 【查看全文】
4 《杜甫传》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 【查看全文】
5 杜甫的草堂诗诗圣杜甫的诗歌在众多人的印象中,无疑是忧国忧民的典范。 杜甫(712-770)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从同古(今甘肃成县)入蜀,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川,在四川生活了将近十 【查看全文】
6 杜甫简介资料关于杜甫,相信大家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吧?下面来看看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简介资料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