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至》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注释】
① 幽栖:独居。
② 经过:这里指来访的人。
③ 人扶:由人搀扶。
④ 再:二次。此句表客气尊重。
⑤ 文章:这里指诗歌,杜诗中习用。如《偶题》: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⑥ 漫劳:劳驾您。
⑦ 江干:江边,杜甫住处。
⑧竟日:全天。
⑨ 淹留:停留。
⑩ 佳客:尊贵的客人。
⑪ 百年:犹言终身,一生。作者《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屏迹三首》之三: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2]
⑫ 粗粝:即糙米。《后汉书·魏霸传》: “(魏霸)为钜鹿太守,常服粗粝,不食鱼肉之味。”这里是形容茶饭的粗劣。
⑬ 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白指。
⑭ 野外:郊外,指自己住处。
⑮ 供给:茶点酒菜。
⑯ 乘兴:有兴致。
⑰ 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
【白话译文】
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当时杜甫住在成都草堂。诗中的来宾,大约是个地位较高的人,诗人对来访的贵客表示了感谢之情,言辞较为客气。
【赏析】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惊讶之情。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 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
相关阅读
1 杜甫《潼关吏》译文及注释
《潼关吏》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查看全文】
2 分析杜甫《登高》的断裂与矛盾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 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 【查看全文】
3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诗歌鉴赏诸将五首(其二) 杜甫 韩公本意筑三城, 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 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 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 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 【查看全文】
4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一)》古诗鉴赏八月十五夜月 作者: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 【查看全文】
5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关于杜甫的诗歌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称为诗圣。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经历 【查看全文】
6 《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杜甫诗三首》阅读题目: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岱宗( ) 决眦( ) 石壕( ) 幽咽( ) ② y( )城 sh( )守 y( )越 老y( ) ③ 溅( ) 搔( ) 簪( ) 矣(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