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婚别》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13 00:00

  《新婚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之一,作于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丈夫头天结婚,第二天就要去九死一生的战场,新娘虽然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忍悲痛鼓励丈夫参军,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⑴,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⑵。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⑶。妾身未分明⑷,何以拜姑嫜⑸?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⑹。生女有所归⑺,鸡狗亦得将⑻。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⑼。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⑽。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⑾。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⑿。罗襦不复施⒀,对君洗红妆⒁。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⒂。人事多错迕⒃,与君永相望⒄。

  注释:

  1.兔丝:即兔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兔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2.无乃:岂不是。

  3.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6.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7.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8.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9.事戎行:从军打仗。

  10.久致:许久才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11.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错迕: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翻译:

  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鉴赏:

  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读者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令作者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相关阅读
1 关于杜甫的简介

杜甫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 杜甫 -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中国古代伟大的现 【查看全文】

2 杜甫《苦竹》诗解读

杜甫弃官客居秦州,所写咏物诗《苦竹》寄寓了诗人为世疏弃的感伤,表现出欲苦守而避世的思想波动。情感哀婉深沉,表达方式于折回旋,沉郁中见顿挫之力。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 【查看全文】

3 杜甫的悲愤诗歌

导语:悲愤出诗人,没有激情只能是无病呻吟。杜诗的悲愤之情,贯穿杜甫一生,对后世颇有影响。抒情文学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他个人的独特之处思想情愁,但同时也往往带有不 【查看全文】

4 《送远》杜甫

杜甫 带甲满天地, 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 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 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 因见古人情。 杜甫诗鉴赏 杜甫乾元二年(759)离秦州,此时不言所送,盖自送(浦 【查看全文】

5 杜甫《诸将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诸将五首(其二) 杜甫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是 【查看全文】

6 杜甫《画鹰》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