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原文

发布时间:2015-03-12 00:00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作品评述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相关阅读
1 李白《哭晁卿衡》全诗赏析

《哭晁卿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得闻日本友人晁衡回祖国航海途中沉船并误传已溺死后而写下的一首哀悼诗作。 版本一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查看全文】

2 李白绝笔诗《临路歌》赏析

临路歌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题中的路字,可能有误。根据唐代李华在 【查看全文】

3 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

导语:李白在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水意象,既有千姿百态的写实描绘,也有加入自我体验的情感抒发,用以表达时间意识、离情别绪和忧郁情结。 李白一生四海为家,纵情山水。绚丽 【查看全文】

4 《灞陵行送别》李白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 【查看全文】

5 李白《夜宿山寺》赏析

夜宿山寺 诗人:李白 朝代: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古诗赏析 【注释】 1、山寺:蔡山,现属湖北省黄梅县的蔡山。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查看全文】

6 《登金陵凤凰台》相关资料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