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不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5-04-01 00:00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杨升庵曰:太白诗:‘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又云:‘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5分)

  参考答案:

  ①(3分)C

  ②(4分)

  答案示例:

  “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答案示例: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岂是”一词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秋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殊非”一词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诗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

  附

  注释:

  1、黄龙:古代府名,一名龙城。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古为边远之地。

  2、天山:唐时称伊州(今哈密)至西州(今吐鲁番及鄯善)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3、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莎读shā。

  4、风催句:意谓天冷了,妇女们赶着抛梭织布,准备过冬衣裳。寒,一语双关,梭寒,心寒。梭,织机上牵引纬线的工具。

  译文: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小子?原来是黄龙边塞的男儿。

  天山雪深三丈,真不是远行的时候啊!

  从天春蕙草初绿到秋天野草苍茫,西池上莎鸡鸣叫。

  秋天的寒风摧拉棕树哗哗作响,月亮的冷光直入霜房,让人悲伤。

  与君离别经年,你当初种的齐眉桃树。

  如今桃树枝也已有百余尺,花落以后成为枯枝。

  然而还是不见你人影,独自流泪,可有人知?

  赏析: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


相关阅读
1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 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璘 【查看全文】

2 李白的“汉朝情结”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清新俊逸,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和宏达蓬勃的盛唐气象。 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世人心中经常把汉 【查看全文】

3 李白《宫中行乐词(其二)》

《宫中行乐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史载原有十首,现存八首。这组诗是李白的遵命之作,写的是宫中行乐。 宫中行乐词 其二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⑹, 【查看全文】

4 李白的民族观的形成及表现

李白一生著述颇多,他以超凡脱俗、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文风见长。 一、前言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父名叫李客,从中原被贬至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 【查看全文】

5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 【查看全文】

6 李白独坐敬亭山翻译

导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下面是《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