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闻笛》诗意解析

发布时间:2015-04-08 00:00

  《黄鹤楼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了作者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黄鹤楼闻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1.《千家》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

  2.江城,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

  3.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相关阅读
1 《公无渡河》李白唐诗鉴赏

公无渡河 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 儿啼不窥家。 杀湍堙洪水, 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 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临流欲 【查看全文】

2 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导语:诗仙李白是唐代时期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中处处蕴含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象美,李白是一个以动物形象来表达自己思 【查看全文】

3 李白生平简介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 【查看全文】

4 李白赏雪杂感

《赏雪杂感》 雪浦二月江湖阔, 小梅零落云欺残。 如何一瑞车书日, 王敦肆古月明帆。 犹赖德全如醉者, 只向国门四海安。 有人夺得玄珠饵, 游花冠盖日相全。 小编提示:假的, 【查看全文】

5 李白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 【查看全文】

6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这是一个老题目。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会上的开幕词就是这个题目。在开幕词里,他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