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横江词六首》赏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00:00

  横江词

  李白

  【其一】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其二】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其三】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其四】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其五】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其六】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川回。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简析:

  《横江词》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主要是写横江的地势险峻,气候多变,长江风浪大且恶。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横江词》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注释:

  ⑴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

  ⑵道:一作“言”。

  ⑶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⑷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⑸峭帆:很高的船帆。

  ⑹浙江:此指钱塘江。

  ⑺来:一作“东”。

  ⑻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⑼月:一作“日”。

  ⑽蹙:驱迫。回:倒流。

  ⑾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创作背景:

  对于这组诗创作背景的看法,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上海复旦大学及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李白诗选》,均据此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一语,认为“郎”乃古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因此推定此诗乃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而黄锡圭《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将此诗系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何庆善也认为这组诗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夕的天宝十四年秋”所作,诗中的横江风波象征着“黑暗腐朽的政治局面”、“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寄寓着“大乱将兴、大祸将起、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安旗先生则认为这组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作品鉴赏:

  【其一】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其二】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相关阅读
1 清平调 李白

《清平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 【查看全文】

2 李白的代表作

七绝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 【查看全文】

3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瀑布》李白诗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首诗中的紫、尺、疑三个生字,熟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生与挂二字的用法之妙,想像古诗所描述的意境, 【查看全文】

4 李白诗词赏析之《静夜思》

【原文】 静夜思[1] 作者:唐李白 明代版本 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宋代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查看全文】

5 李白诗词《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的诗意赏析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山东送别杜甫时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 【查看全文】

6 李白为怀素作诗

草 书 歌 行 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辞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