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相关阅读
1 李白《清平调 其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清平调 其二》,欢迎大家阅读! 《清平调 其二》 一枝红 【查看全文】
2 李白古诗大全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静夜思》 【查看全文】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①,烟涛微茫信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③五岳掩赤城④。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 【查看全文】
4 李白诗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诗意赏析《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 【查看全文】
5 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美导语: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之美,与李白接受的儒、道文化,前代诗人的影响以及李白的诗学追求相关。李白诗歌的蕴籍含蓄美包括:内容的凝练浓缩,意境设置的淡远无迹,计白以当 【查看全文】
6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李白全诗意思《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这是李白寓居东鲁时的作品。那时,他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人交往,饮酒酣歌,当时的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东鲁门泛舟二首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