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以马鞍山成就最为突出。但在对这份遗产的研究、利用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些模糊的地方和盲点,有些随意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李白的遗产,有必要对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本文拟对其中六个问题在综合有关成果和资讯的基础上,谈一些情况和看法,与关心这些问题的同行和朋友进行讨论。
一、李白是否在安徽的南陵奉诏入京?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很多人都熟悉,诗是七古十二句:“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首诗是天宝元年李白奉唐玄宗的征召离开南陵前往长安时写的。题目上的“南陵”自唐代以来人们都认为是指宣州的南陵,也自然属于今天的安徽。
八十年代初有学者提出新说,说这首诗所写的南陵不在安徽,而是在山东。这一新说其实没有多少能够支撑的证据,论者主要是从诗里的“黄鸡啄黍”的风物描写和李白当时的行程找证据,认为这样的风物属于北方,李白四五月在泰山,还有别的事要做,秋季不大可能在江南的南陵。这两个理由都不太能站住脚。但这一说法得到了几位李白研究的老前辈的支持,后来新说的提出者、赞同者还在山东找到几个可能是南陵的地点和地名,有说在任城(今济宁),有说在兖州,有说在曲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来问题的关键集中到南陵这个地理专名唐代除了宣州外别地还有没有? 2001年的现在也是马鞍山,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的李白研讨会上,南通大学的姜光斗先生在提交的《论李白与安徽的情结》和我提交的《李白与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篇文章中都谈到这个问题。姜先生通过对《全唐诗》的检索,共检出35首诗涉及南陵一词,除少数几例指的是“南面的山陵”、“南面的陵墓”作普通名词用之外,凡是地名一律指宣州的南陵。姜先生的论证是很有力量的。去年12月2日安师大文学院诗学中心的丁放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天宝初年李白奉诏入京地再考辨》中,也使用了姜先生的论据,对南陵地名及相关问题作了综合性考辨,认为李白奉诏入京地确实是安徽南陵,新说找到清代后以致当代山东某些地方村庄叫南陵或可能叫南陵证明南陵在山东,显然是没有效力的。
我还注意到李白在诗题中九次用了南陵,其它八首确凿无疑都是指宣州的南陵县,不可能就这一首成了另类,一般的作者写文章都讲究体例的统一,何况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说到体例,古人写诗诗题上用地名一般是较大的地名,知名度较高的地名,特定的建筑物和名胜名称,未闻用一个不知名的村庄。最近我在给李白写于安徽的诗文重新进行编年时又发现一条支持安徽南陵的有力证据。李白天宝十二载专程来游宣城,来宣城后,他赠诗给宣城郡司户崔文说:“惟昔不自媒,担簦西入秦。······一去已十年,今来复盈旬。”(《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是天宝元年入京的,与写诗时正隔十年整。说“今来”是指来宣城,南陵时属宣城郡,这正证明了十年前他是由此地前往京城的。
确认李白由安徽的南陵入京,这是李白生平上一件大事,自然要弄明白。弄明白这件事,为李白在安徽所写的诗文进行编年也有意义,这是李白以安徽为游历目的地的开端。当然弄明白这件事对宣城旅游开发、对南陵旅游开发利用李白的资源更有意义,特别是南陵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出李白这个招牌来了。
二、李白游历安徽有多少次?游历了哪些地方?各有几次?寓居过哪些地方?
李白游安徽的次数这个问题不少介绍李白与安徽的著作、文章和各地导游小册子中都给出了数字,但说法不一,往往夸大,显得较为混乱。我通过编《李白安徽诗文写作时地新编》把这个问题算是搞得比较清楚了。“游历安徽”或曰“游安徽”可以用两个标准加以界定:一是以到过为准,只要经过安徽都算;二是以游历目的地为准,就是某次旅游有目的到达某地,只是经过没停留不算。如果从前一层面计算,李白来安徽次数就太多了,安徽处于中国中部,李白一生东西南北漫游都要经行安徽。李白沿长江由西到东,由东到西,至少四个来回,沿大运河由北到南,由南到北,差不多三个来回,这样就可能有十三四次了,显然以此为准计算不合适。这样经行式的游历,也没有留下多少确切的记录,江上之行还写有几首诗,而走大运河、淮河基本无记录可寻。我认为应以目的地为准,而且要有李白自己的诗文和别的可信的文物、文献证明。我在《李白安徽诗文写作时地新编》中已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白游历安徽大约五次: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前后寓居南陵,然后由此奉诏入京;第二次天宝六载由金陵来安徽,至九载,游历了皖东当涂、历阳和县,皖西潜山、霍山、寿春、庐江郡合肥等地,时间四年;第三次天宝十二载由梁园来宣城,至十五载,游历了皖南宣城、当涂、泾县、南陵(包括繁昌、铜陵)、秋浦(贵池,包括石台西部、东至北部)、青阳(包括九华山),时间四年;第四次至德二载避地卧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时间较短;第五次上元二年赦归,游历了宣城、泾县(包括太平、黄山、石台东部),最后定居当涂,时间两年。这五次是可以确定的。
还有几次经行安徽留下诗作的,江行较多,有诗记地的有天柱山、长风沙、天门山、牛渚,还到过皖北的砀山、亳州,这都是途经,而不是游历目的地。由此也就知道了安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部分地区李白都到过。李白在安徽游历经过十年以上,游历的范围和时间远高于李白在其它地方的游历。上面我介绍了李白到过淮南的寿州、淮北的亳州,这是许多李白研究者未曾注意到的。
李白到过原以歙县为首邑的徽州六县吗?据地志和笔记小说记载似乎到过,如歙县、黟县、婺源有关于李白的一些传说、纪念建筑和地名,歙县还流传有李白的诗,但都不可信,李白的足迹到过黄山的白鹅岭,黄山的东南他没有到过。
由我的《李白安徽诗文写作时地新编》也不难统计出李白在各地游历的次数。这里要分清李白在一个大的旅行时段以某地为中心短时出入,不能另计为一次,如宣城,天宝十二载到天宝末李白的旅行基本是以它为中心的,只能记一次,最多记两次,而不能反复计。这里把李白游历一次以上的地点开列于下:当涂四次,宣城三次,泾县三次,南陵二次,秋浦二次。以当涂最多,如果算上江行路过还要多些。而当涂之外的各地在作旅游介绍时往往把数字说得很大。
李白在安徽居留的地点上面已说到有南陵,这是最早的寓居地,然后是宣城,天宝十二载至十五载,时间跨度四年,流放归来后还到过这里的居所,最后两年定居当涂。天宝十三载游秋浦还在那里寓居了近一年时间,这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李白终老当涂,前后还有三个寓居地,这也是别处所无的。
三、李白在安徽写有多少诗文?可以确认的在各地写作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李白安徽诗文写作时地新编》共编入李白诗188首,文9篇,这就是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数量,这个数量是很大的,李白在安徽写的诗占其诗歌总量近五分之一,文占其总量超过十分之一,这个比例远远高出他在各地写作的诗文总量比。
在具体到安徽各地写有多少,查查《新编》数量也就出来了。再把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以诗文总量来说,第一是当涂,第二是宣城。
四、李白游历、寓居安徽的动因何在?
动因主要应该是以下四点:一、游山玩水,二、访道炼丹,三、偶像崇拜,四、干谒避难。
游山玩水意图很突出,第二次由金陵来当涂就是当涂一带江天美景把他吸引来的,他的《自金陵泝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这首诗的题目就清楚的表现出来了。白璧山在当涂,白璧山到天门这一段江景叫他流连忘返,开始了对安徽的第二次旅游。第三次来宣城他也有一首似乎旅游宣言的诗,题目叫《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是敬亭山和陵阳山水引导他开始第三次安徽之旅。安徽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游遍,有不少是他首次游览,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我在《李白与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中,将李白的游踪、对安徽景区的描写、开发概括为: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其它景点。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两条山水旅游带就是泾川山水旅游带、清溪秋浦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马鞍山。其它景点就更多了,如五松山、司空山、八公山、长风沙等。
访道炼丹的意图在第三次表现最为突出,他亟不可待的想游览陵阳山水,就是因为在陵阳有他崇拜的仙人陵阳子安,宣城麻姑坛还有他崇拜的麻姑仙子、琴溪有炼丹方士琴高。他表示要追随古代的列仙炼丹学道。他来宣城次年真的到秋浦清溪和道友权昭夷等人进行了一年之久的炼丹活动,以后一直念念不忘。流放回来后,他还到了陵阳山,登上天柱石,和韩愈的叔叔韩云卿商量到黄山隐居学道。前后几次他也有寻仙访道的举动,初次来当涂他就到横望山南朝高士陶弘景的住地去拜访隐士、道士,他还到历阳看望过道士,留下了手迹(见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他的庐霍之游也与此有关。在他的安徽之游中交往的道人、隐士、学道者、僧人就有十六七位。
偶像崇拜,他的偶像就是南朝齐代诗人谢朓,谢朓在宣城当太守,又多次过往当涂、皖江一带,他在这些地方写的诗最多,题材又多山水,写得清新秀丽,最为李白赏识。李白往来宣城、当涂两地最多,谢朓留在这两地的遗迹差不多他都有题咏,他的诗也多次化用谢朓的诗句,融合谢朓诗的意境。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云:“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这是大家熟知的,其实晚唐的徐寅早就写过:“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意思一样,都是说他长期在这些地方流连,最后终葬此地,是因有谢公这个偶像在。
干谒是指在谋仕和谋生上向别人乞求,李白游安徽除第一次外都是出走长安后,基本上没有谋仕的诉求,谋生是当务之急,因还山得到皇帝的赐金是有限的,已无别的生活来源,为了养家活口和自己不菲的生活消费,他不能不乞求别人主要是各地官员的资助。从李白在安徽所交往的人来看,以官员居多,三十六七位,几乎各州县的官员都有。他还攀结上身为宗室的庐州太守吴王李祗,看来效果不错,这位吴王可能很给他情面,七八年之后还请李白给他草拟上奏皇帝的章表,可见他们的交情,当初李白可能得到他不少接济。我还发现,这期间李白与李姓官员来往较多,有六位,其中三位是当涂前后县令,在这三位县令任职时他都来过,最后一位是李阳冰,大家都知道。他和他们都攀上了本家,称他们为从叔、族叔,这样称呼不一定就是他的辈分低 他和吴王其实是同辈,而自称“小子”,这样做,无非是取得同情。在赠给干谒对象的诗中乞求的话很多。大诗人李白一方面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傲气十足,一方面又要低声下气乞求资助,显得俗气,看似可怪,其实不奇怪,看在什么环境下,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捏软铁打的腰板。避难就是安史乱后,他卧病宿松、司空山,其实就是避难。晚年无所依靠来投靠从叔李阳冰,也可以说是避难。
以上是李白频繁来游安徽的几点动因,这是他的主观意图,明确的动机,还有一客观情况、客观条件,就是安徽的区位特点,前面已讲到,安徽位居一国之中,南来北往、东奔西走都要经过这里,来这里挺方便,这也是李白频繁到这里的一个附带原因。
相关阅读
1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诗人李白,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查看全文】
2 李白春思《春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思》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 【查看全文】
3 李白著名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李白著名诗句,欢迎参考! 李白著名诗句一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 【查看全文】
4 李白《嘲鲁儒》全诗赏析嘲鲁儒 李白 鲁叟谈五经⑵,白发死章句⑶。 问以经济策⑷,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⑸,首戴方山巾⑹。 缓步从直道⑺,未行先起尘⑻。 秦家丞相府⑼,不重褒衣人⑽。 君非叔孙通 【查看全文】
5 李白《静夜思》教学反思《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静夜思教学反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己进行换 【查看全文】
6 李白腾云原诗千年前诗人李白早有预言马航失联《腾云》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把首字连起来就是马航失踪 小编提示: 亲们请注意,此乃网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