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9 00:00

  介绍以下内容:

  一、远游姿态的胡化气质和南朝文人趣味

  1、胡化的气质

  2、慕道求仙的意愿

  3、南朝文人的山水趣味

  二、明月情怀的个性体验和民俗转化

  1、农业文明恋土恋家的乡愁

  2、天上与人间的精神契合

  李白名满天下的时代是公元8世纪。这是以开元、天宝盛世为标志的中国政治社会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以李白、杜甫和王维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所以,李白是处在盛极千古的,既是国家民族的黄金时代,又是诗的黄金时代的交叉点上。

  李白的诗歌是我们民族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自信,同时又视野开阔、意气飞扬的一种表达。李白出生于碎叶,幼时最原始的记忆是在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他五六岁到四川定居,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一直在长江中下游漫游到四十岁。所以,李白是以胡地的风气、胡化的气质和长江文明的气象,改造了盛唐的诗坛。李白怎样改造中原文坛的呢?以《把酒问月》为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是别具风采的盛唐的姿态。诗人借着酒兴,与月对话,对人生和宇宙的秘密进行哲理追问。但月亮是什么时候有的?无从作答。他问是宇宙起源和生成的深层奥妙。这样的问题大概只有屈原的《天问》中出现过。诗人问月时,半含醉意,半呈天真,人和月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生命的浑融。所谓攀月不得,讲的是人和月远离。但月行随人,讲的却有是人和月相近。在这一攀一随的动作中,就包涵着非常丰富、生动的生命感。唐朝人岁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国诗歌最美好、最透明的一种想象,跟月亮有关系。譬如,比李白大十一岁的张若虚写过一首乐府诗叫《春江花月夜》,诗人面对宇宙的苍茫空间,发出一种哲学的叩问。但李白的《把酒问月》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多了一点神话的想象和超越性。李商隐也写过《嫦蛾》,李白比李商隐多了一些博大的、空明的对生命的质疑。所以李白的诗上承张若虚,下启李商隐,富于超越性和很强的主体性,创造了一种酒道和诗道、人道和天道相浑融的境界。

  李白诗对盛唐气象的表达有他独特的美学方式。这集中体现在三点上:第一是醉态思维;第二是远游姿态;第三是明月情怀。李白以醉态把自己的精神体验调动和提升到摆脱一切世俗牵累、自由创造的颠峰状态。他一生爱入名山游,以远游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把雄奇和明秀的山川作为自己辽阔、博大精神的载体。同时,他又用明月这个意象,引发人和宇宙之间的行而上对话。所以说,李白精神上的关键点是醉态思维、远游姿态和明月情怀。


相关阅读
1 李白的诗句59句

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李白的诗句59句,欢迎大家参考。 李白的诗句59句 1、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李白《 【查看全文】

2 李白《齐有倜傥生》赏析

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 作者: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1特高妙。 明月2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3。 【查看全文】

3 李白秋风词原文及赏析

《秋风词》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查看全文】

4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 【查看全文】

5 《早发白帝城》李白赏析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早发白帝城》李白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早发 【查看全文】

6 赠汪伦李白鉴赏

导语: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