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赠汪伦》优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08-15 00:0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课件1: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你们又知道哪些大诗人呢?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2:李白简介)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诗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释“赠”。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一首题目中有“赠”的古诗。(生回忆《赠刘景文》)“赠” 是什么意思呢?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4:自学提示)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

  2、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5: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课件6:图片)看图猜字。(课件7:去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读。

  3、指导写字:观察“舟”“乘”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范写“舟”“乘”。

  4、(课件8:全诗)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5、你在自学的时候有哪些地方不懂啊?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6、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一人说一句)

  7、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就是十里外山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被汪伦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件9: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吟诗一首《赠汪伦》。


相关阅读
1 李白的“汉朝情结”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清新俊逸,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和宏达蓬勃的盛唐气象。 汉、唐是中国封建社会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世人心中经常把汉 【查看全文】

2 关于李白的经典诗句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查看全文】

3 李白的行走

李白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现了特别的偏爱,不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 【查看全文】

4 李白关于桃花的诗句

在李白写的诗中,有很多的是写桃花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关于桃花的诗句,欢迎阅读。 【唐】李白 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 【查看全文】

5 《早发白帝城》李白唐诗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查看全文】

6 李白《襄阳歌》全诗赏析

《襄阳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醉歌。诗人触事遣兴,借人写己,充分表现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放浪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流露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襄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