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由此可见,“道”以生万物,以载覆万物,却无形于名。“道”,植根中土,源远流长,犹如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滋润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千百年来,不同阶层的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在道家思想中吸吮着营养,其中不乏历代文人墨客,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的诗歌,深深地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迹。他的诗里总是有大气、豪气、骨气、灵气和仙气。
资料图
道家“天地大美”在李白诗中的体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诗句描写了李白对自然的美产生的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以奔放的情感抒写出大自然的磅礴之气。“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则以白描的形式勾勒出大自然的清新明丽与似水柔情。“飞流”、“猿声”、“孤帆”、“长江”、“绿水”、“明月”、“燕草”、“秦桑”、“山花”、“流萤”等等,这些美景,不就是道家中的“天地大美”么?
道家“天人合一”在李白诗中的体现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道家认为天是大自然,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以水来比喻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桃李如旧时,倾花向我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各种景物对诗里的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的美与人的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就是景,景就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朴”在李白诗中的体现
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朴”,“敦兮,其若朴”、“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等等。这里的朴有质朴,敦朴,纯朴之意。这些“朴”在李白的诗句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诗句简洁中见率真,质朴中现意境,脱口而出,浑然天成,正是“朴”的美学境界。
道家“民本”思想在李白诗中的体现
老子提出“以道治国”,这是道家民本思想的灵魂。在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李白拜笔触伸向劳动人民,创作出大量反映百姓生活的诗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些诗句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表现出李白对尘世的深刻体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这句诗里不仅饱含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流露出李白对人生与社会的无比眷恋,这是生命的礼赞,更是他济世救民意愿的绝唱。
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道家思想对李白的深刻影响,从而让他的诗中也处处体现了道家思想,在李白的诗里,我们总是能感受到那桀傲不驯的气质和愤世疾俗的情怀,他的诗气魄宏大、言辞激烈,是前所未有的,杜甫也曾评价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能写出如此的诗句,不仅是因为有盛唐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为背景,更是因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关阅读
1 赏析李白《哭晁卿衡》
导语: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 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 【查看全文】
2 诗仙李白介绍诗仙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也是一位充满了谜团的人物。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结了几次婚?有几个孩子?他靠什么收入来维持自己的漫游天下 【查看全文】
3 浅谈唐诗的传播方式对李白诗风的影响论文摘要 :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前人多认为来自于对鲍、谢的学习,自然山川的陶冶和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文章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认为李白是在考虑了唐诗的传播方式以及诗 【查看全文】
4 李白的咏月诗为何这么多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中说:在李白的作品中,以某种形式吟咏月亮的差不多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笔者根据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统计, 【查看全文】
5 《乌栖曲》李白唐诗《乌栖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全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在宫廷的不满。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查看全文】
6 古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所表达的情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