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鱼潭》是唐代李白的古诗。内容为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作者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观鱼潭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注释】
参见——屈原《渔父》中:“渔父莞尔一笑,鼓榭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灈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灈我足。’遂去不复与言。“
参见——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灈缨,浊斯灈足,自取之也。“
洗濯冠缨。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 唐 白居易 《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 韦庄 《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 尧 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清 魏源《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何必”二句:《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古水名,在湖北境内。
【作品译文】
在碧绿的小潭边观鱼,树叶飘落潭水透明清澈口鱼凡
跃出水面,被夕阳的余辉染成紫色,水面上处处荡起圆圆
的波纹。暮霭浮起,飘入竹林逐渐散去,秋天的月儿,照
得沙汀一片光亮。何苦吟着沧浪歌归隐江湖,这潭清水,
完全能洗涤我的帽缨。
【赏析】
写作年代不详,此诗以闲适的笔调描写观鱼清潭的乐趣,极写其观群鱼自由无碍戏游于碧波中的乐趣,表现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结句“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体现李白追求闲适自由和意欲摆脱利禄羁绊的高洁志趣。诗人从白天、日暮、夜晚的不同角度写鱼潭的景色,富于变化。 这首诗写从暮到月出在清澈的碧潭上观鱼的情景,意境真切。
此外“木落”的意思是“叶落”,“木”字含有枯黄、干燥之意,准确写出了秋天植物的特点。并且作者在诗的最后,运用典故,点明了本诗的题旨:守洁不污,独善其身。
相关阅读
1 《古风 其十九》李白
《古风 其十九》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 【查看全文】
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 【查看全文】
3 李白诗作《行路难》教学反思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查看全文】
4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一: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 【查看全文】
5 李白的诗句汇总大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弃我去者 【查看全文】
6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就是盛唐时期最为经典以及最具代表的诗人之一,将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完美的结合也成为了他完善作品的利器。 李白是继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李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