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16-12-02 00:00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全诗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在诗中诗人是如何寄托自己的情感的?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释:

  ⑴四海:指天下。

  ⑵漫漫:无涯无际。

  ⑶被:披,覆盖。

  ⑷大荒:广阔的原野。

  ⑸“荣华”二句: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⑹租晖: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⑺枳棘:有刺的灌木。“梧桐”二句意为,鸳鸾本来栖宿于梧桐,燕雀只配作巢于枳棘,现在情况正相反。喻是非颠倒。

  ⑻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辞》。

  ⑼剑歌:弹剑而歌。《战国策·齐策》记载: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最初不如意,曾三次弹剑而歌。《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调名。

  译文:

  登高四望,海天茫茫,大地苍凉。

  秋风劲吹,秋霜遍野,万物萧瑟。

  荣华富贵,如水东流,人间万事,尽起波澜。

  浮云不定,遮掩太阳,万物黯淡。

  雀巢梧桐,荆棘刺丛,双栖鸳鸯。

  不如归去,弹剑高歌:行路真难!

  评析:

  这是李白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十九首。这首诗作于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水,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

  这是李白在长安失宠以后的思想活动,此时他已经萌发了离京回家的思想。登——望——想——叹,是全诗的脉络。诗中借景寓情,感叹光阴飘忽,世事翻复,也寓有揭露权贵当道的黑暗之意。

  原诗约写于诗人在长安被“赐金还山”前后。

  句解: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①漫漫:无涯无际。

  这两句是说宇宙之广大——登上高处,观看四海,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天地真大啊!这广大的背后,隐喻着诗人无穷无尽的感伤,引发出使诗人极为愤慨的种种现实:“霜被群物秋”、“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梧桐巢燕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广大无边的宇宙中,充斥着这些无理、无情的现实,怎能不令诗人极端悲愤而予以抗争?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这两句写深秋季节的景况——浓霜覆盖了群物,已是深秋季节;北风飘荡,带来了一片荒寒。霜重风寒,暗喻着政治黑暗,官场倾轧,有才有识之士,备受欺凌、摧残。诗句以景喻情,含蓄蕴藉,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①巢:筑巢栖宿。 ②鸾:鸾凤一类的鸟。

  原诗约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是年,诗人被“赐金放还”,他内心极度愤慨、极度悲痛。这两句是说,梧桐本来是栖鸾凤的,却被燕雀筑巢栖止;枳棘本来是栖燕雀,鸾凤却委身其中。此种比喻,指小人居上位而得志,君子在下位而失所。是非颠倒,何止于斯!比喻奇特,寄寓深沉,藉含丰富,耐人寻味。

  赏析:

  本诗风格“雍容和缓”,属于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之三十九。《古风》并非同期所写,但多具批判精神,此诗亦然。

  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

  开头四句“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

  《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相关阅读
1 李白《秋浦歌》翻译

秋浦歌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 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 【查看全文】

2 李白《古风(其十九)》全诗赏析

古 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赏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 【查看全文】

3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词句注释 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沙丘城一说为位 【查看全文】

4 李白唐诗《丁都护歌》全诗鉴赏

《丁督护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 【查看全文】

5 李白的诗句

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赠汪伦》 李白 【查看全文】

6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