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二首(其二)》李白全诗赏析

发布时间:2016-12-29 00:00

  《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从军行二首⑴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⑼,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⑽,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⑼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⑽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白话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关阅读
1 李白诗词《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的诗意赏析

《宫中行乐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史载原有十首,现存八首。这组诗是李白的遵命之作,写的是宫中行乐。诗人抓住罗绮、宝髻、翡翠、鸳鸯、玉楼、金殿、宫花、绿树 【查看全文】

2 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登太白峰 李白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 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注释: ①太白峰,即太白 【查看全文】

3 李白月亮的诗句

1、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2、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三五七言》 3、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长相思三首其二 【查看全文】

4 《古朗月行》李白全诗赏析

《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查看全文】

5 李白《哭晁卿衡》诗歌鉴赏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 【查看全文】

6 李白《秋浦歌》全诗翻译赏析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 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