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
(1)高卧:这里指闲居。《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沙丘:“沙丘就坐落在大汶河南下支流分水口附近(大汶河呈东西流向)此沙丘城应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2)日夕:朝暮,从早到晚。
(3)“鲁酒”两句:《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
(4)汶水:鲁地的河流名,河的正流在现代叫大汶河,源出山东省莱芜市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市、徂徕山、汶上县,入运河。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①鲁、齐:是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山东。
②沙丘城:今山东临清,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李白与杜甫情谊深厚,这是历史上公认的事实,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李白直接写给杜甫的诗有两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其中之一。诗可能写于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这两句是说,友人离去,自己连痛饮酣醉的兴趣也没有了,齐歌也无意欣赏,歌唱者只能徒有其情。酒不能销愁,歌无法忘忧,此种情谊,非比寻常,大大加重了抒情的分量。
翻译: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
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晚上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
本想借酒消愁,可酒太薄,不能醉人;本想借歌解忧,可齐歌虽艳,却听之无绪。
我对你的思念之情正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着你一同南去。
背景:
这首诗作于746年(即天宝四年,一说作于天宝五年)秋。744年(天宝三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梁园(河南商丘)相会,并同游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等地。分手后,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高如贵天师授道箓,正式履行仪式入了道籍。杜甫寻找道师未遇。第二年秋,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地步。不久两人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东游吴越。此后便再未会面。
作品赏析: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这正是“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一段千古佳话,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更还有一首诗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相关阅读
1 李白《寄崔侍御》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寄崔侍御 盛唐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①本诗写于天宝 【查看全文】
2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赏析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译文: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查看全文】
3 李白的早年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静宁南)。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据 【查看全文】
4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李白 子房未虎啸, 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 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下成, 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不邳, 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 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 【查看全文】
5 李白《襄阳歌》全诗赏析《襄阳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醉歌。诗人触事遣兴,借人写己,充分表现了蔑视功名富贵、追求放浪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流露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襄阳 【查看全文】
6 李白诗词赏析《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