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
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
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桤而去,乃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点题,“碧”“清”写潭水之碧绿清澈,“木落”暗点诗人迟暮之心。
B.颔联写鱼跃水面漾起圈圈波纹的动景,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C.“紫鳞”形容晚霞辉映下的鱼色之美,“处处”写鱼之多与鱼跃频频之态。
D.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追求闲适自由和意欲摆脱利禄羁绊的高洁志趣。
E.本诗写碧潭观鱼之乐,抒发诗人渴望泛舟沧浪之水以一洗尘俗之心的愿望。
2.简要赏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AE(A.“‘木落’暗点诗人迟暮之心”这一分析牵强附会,割裂理解诗意,不妥当。E.“抒发诗人渴望泛舟沧浪之水以一洗尘俗之心的愿望”这一分析不正确,尾联说“何必沧浪去”,意思是说不必一定要泛舟沧浪之水,这里就是一个洗濯尘俗之心的好地方。)
(2)颈联两句描写鱼潭四周景色:凉凉的浮烟飘到竹枝上消逝了,秋天的月亮把沙滩照得空明。“凉”写烟霭清凉,“浮”写雾气飘动,“尽”写烟消云散之清爽通畅,“照”写月光皎洁,“明”写沙滩洁白,用字平易而准确,生动而有韵味,表现了鱼潭周围清幽静谧令人沉静的意境之美。
简析
此诗以闲适的笔调描写观鱼清潭的乐趣,极写其观群鱼自由无碍戏游于碧波中的乐趣,表现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结句“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体现李白追求闲适自由和意欲摆脱利禄羁绊的高洁志趣。诗人从白天、日暮、夜晚的不同角度写鱼潭的景色,富于变化。 这首诗写从暮到月出在清澈的碧潭上观鱼的情景,意境真切。
此外“木落”的意思是“叶落”,“木”字含有枯黄、干燥之意,准确写出了秋天植物的特点。并且作者在诗的最后,运用典故,点明了本诗的题旨:守洁不污,独善其身。
相关阅读
1 李白诗词赏析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 【查看全文】
2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 (一)、[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山前面的 【查看全文】
3 清平调李白《清平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 【查看全文】
4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 【查看全文】
5 李白《静夜思》意象赏析《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 【查看全文】
6 李白王之涣黄河的诗句导语:诗句,读作:shī jù 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王之涣黄河的诗句,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白描 【查看全文】